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

/ 2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

饶灿李翠红

饶灿李翠红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导丝外撤5cm在PICC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患者5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4年6月-12月开始置入PICC患者27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10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操作送管法—偏头法,观察组采用导管送入20cm时,导丝外撤5cm再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置入PICC患者当送入导管20cm时,将导丝外撤5cm后送管,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借鉴。

【关键词】PICC;导丝外撤;送管;导管异位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日益增加,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上肢血管解剖比较复杂、患者的个体差异及血管变异在PICC操作时均可出现导管异位。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异位[2],有文献报道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3],其中以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最常见,发生率达3%--37%[4]。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可导致静脉血栓、导管堵塞、静脉炎、后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5]。我院对置入PICC患者,在PICC操作导管送入20cm时将导丝外撤5cm后送管,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按患者置管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将2014年6—12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对照组,将2015年1—10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7~87岁,平均56岁;乳腺癌7例,肺癌4例,胃癌4例,肠癌7例,脑出血5例;置管部位上肢贵要静脉25例,头静脉2例。观察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5~89岁,平均58岁;乳腺癌7例,肺癌6例,胃癌4例,肠癌9例,脑梗1例;置管部位上肢贵要静脉25例,头静脉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昏迷程度、置管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选取单腔三向瓣膜式4Fr导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长60cm),操作方法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travenousNursesSociety,INS)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6]和PICC操作程序[7]。观察组经传统PICC置管,穿刺成功后,自插管鞘处置入PICC导管,当送入导管20cm时,将导管内导丝向外撤出5cm,再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置管后行X线摄片定位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操作送管法,使用导管、穿刺方法同观察组,当送入导管20cm时,将患者头部转向同侧肩部,低头下颌紧压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形成锐角,继续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置管后行X线摄片定位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1.2.3判断标准X线判断是金标准,导管尖端以第6胸椎或者上下间隙水平为理想定位[8]。如果导管尖端经锁骨下静脉上行至颈内静脉则发生异位。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10,P<0.05),见表1。

3讨论

颈内静脉解剖上的特点是PICC异位的主要原因,PICC时经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时均汇合于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膜关节后方汇合形成头臂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向下汇合形成上腔静脉。颈内静脉下端呈纺锤状膨大,且常处开放状态,为导管异位颈内静脉提供了可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

3.1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异位共2例,其中1例是因为患者连续咳嗽[10],导致胸腔压力及血流改变,调整时,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将导丝向外撤出5cm,在病人无咳嗽的情况下送管,最后胸片提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另外1例异位是因为患者头偏向对侧,加大了穿刺侧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嘱患者将头摆正,将导丝向外撤出5cm送管成功。

3.2对照组是通过患者下颌贴紧穿刺肩部,减小了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之间的夹角,从而阻止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异位11例,其中有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经手法复位失败,在放射科透视下调整成功。其中5例,年纪较大,不理解方法,后来经导丝后撤5cm的方法送管成功。其中3例,患者太瘦,无法压迫颈内静脉,也是经导丝后撤5cm的方法送管成功。其中1例,由于太紧张,血管痉挛,无法配合摆头动作,后来分散其注意力,重新送管成功。所以在操作前尽管已经做好相应的操作配合宣教,但因为不同患者的理解能力均有所差别,患者也有胖瘦之分,而且穿刺过程中紧张心理使得患者肌肉紧张、体位达不到要求,或者瘦的患者已经摆放好位置了,因为太瘦的缘故等等,都不能很好的达到压迫颈内静脉的作用,从而造成阻止失败。

3.3本研究观察组在PICC操作过程中,采用导管送入20cm时,导丝外撤5cm送管,使导管前端失去了导丝的支撑,使导管前端的柔软性及顺应性增加,使导管前端在颈内静脉回心血流的冲击下顺利进入头臂静脉,有效避免了导管头端逆行上至颈内静脉。在PICC操作中,将导丝外撤5cm后送管,能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7

[2]郭文霞,卢素芳,宁爱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方法[J],全科护理,2011,9(12B):3257-3258.

[3]石英,何燕娴,黎蔚华等,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种正位方法的比较[J],护理学报,2013,20(8A):66-67.

[4]TrerotolaSO,ThompsonS,ChittamsJ.AnalysisofTipMal-positionandCorrectionin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acedatBedsidebyaDedicatedNursingTeam[J].JVaseIntervRdaiol,2007,18(4):513-518.

[5]李建,李静,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5):65-66

[6]PhilpotP,GriffithsV.TheOeriph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r[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98

[7]王惠琴,金静芬,护理技术规范与风险防范流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08

[8]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80-983

[9]喻燕敏,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5):60-61

[10]倪卫燕,包兆康,沈定玉[J],护士进修杂志,2011,11(21):199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