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论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

李海兵

李海兵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目标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主体论,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践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理论架构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毋庸置疑,毛泽东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结合新中国成立伊始现代化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基本国情,通过把握科学规律、确定科学目标、依靠人民力量、坚持科学方法、付诸管理实践等,开创了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局面。毛泽东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主要由目标论、主体论、方法论、实践论等构成。

一.目标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社会中的任何活动都是从确立目标开始的,“目标预先决定了社会系统在实现其利益时的任务,目标的结构化是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正确决定最有效管理方法的必要前提。”因此,确立反映社会利益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目标,是社会建设主体有效活动的基础。

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入侵带来的切肤之痛有着深刻体验,因而促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成为了他的政治理想,他把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战略总目标。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就提出“在抗日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落后的”和“先进的”两个定语表明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鲜明态度。1954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关于国防工作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军事放在与工业、农业、文化并列的地位。他说:“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军事还都不行,帝国主义估量你只有那么一点东西,就来欺负我们”,这就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态。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深入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的谈话中,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这一宏大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全面地完整地提了出来。后来毛泽东在多次谈话、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官方表述,通过周恩来在1964年2月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公之于世的。后来,在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

这样,团结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就成为了党和政府进行社会建设的战略总目标。这一社会建设目标既反映了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也反映了通过改造经济结构将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实际,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社会建设活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主体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建设的客体;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益者。因此,我们进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充分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伟大力量,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在各项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复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建国后,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管理国家权利的实现,他认为只有人民实际地参与到国家各方面管理活动中,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民主管理国家的思想,他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正确地指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将社会建设定位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来讲,就是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的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的问题。他强调,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看作是在某些人的管理下享有各项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在毛泽东看来,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单靠政府关起门来做决定、定政策,最终只能远离群众,政府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样,政府的社会治理活动才能真正维护人民利益。

三.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不仅是一种工作路线,也是贯彻这一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坚持了这一观点并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党的宗旨。他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性质,毛泽东为我们找到了保证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法宝,即群众路线。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要树立群众观点;二要反对官僚主义;三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认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路线作保证。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两个方法,既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在去”这一根本路线的组成部分,又是贯彻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具体方法。

群众工作是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一要关心群众的生活,毛泽东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二要倾听群众的呼声,毛泽东认为,只有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意愿。他强调:“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三要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群众最有智慧,而我们往往是很幼稚的。他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四.实践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战略策略之后,重要任务是要组织和协调各种力量,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毛泽东把社会建设思想付诸实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到1957年之间,正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由革命转到全面建设之际,毛泽东连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根据我国的实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方面的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在经济方面,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几种关系中的每一种,都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

在政治方面,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矛盾的。毛泽东指出,这种“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了我国社会的实际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一般地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在文化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科学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之间的矛盾,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真、善、美和假、恶、丑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不能用强制的方法来解决,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提出双百方针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文化中的矛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个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质的要求。毛泽东把它作为基本方针提了出来,而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管理的思想。

作者简介:李海兵(1974.08-),男,汉族,硕士学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