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袁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袁艺

袁艺

袁艺

湖北省恩施州民族医院急诊科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目的:对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心脏复苏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定位抢救模式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的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总抢救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复活成功率,观察组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94.00%,对照组复活成功率为62.0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用定位抢救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定位抢救模式;心跳呼吸骤停;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79-01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出现骤然停止的情况,是急诊中的一项紧急的突发性事件[1]。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成功的关键是患者的心脏复苏时间长短,复苏时间越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就越高。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上多采用传统的心脏复苏方法,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定位抢救模式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开始使用的抢救方式。因此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用定位抢救模式治疗,分析其应用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10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0岁~75岁,平均年龄为(41.25±5.28)岁。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65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5-75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100例中患者意外损伤为35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0例,急性心肌炎8例,肺梗死7例,低血糖25例,中毒引起的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心脏复苏方法治疗:组织医护人员快速对患者实施抢救方案,同时记录方案到位的相关时间指标,随时详细观察与监测患者心电等生命体征各项指标。

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定位抢救模式治疗:对患者设立1.2.3三个抢救站位,分别位于患者的头位、侧位和尾位。1号位护士位于患者头侧主要负责管理呼吸复苏,操作方法是将气道开放,把患者口鼻腔的异物清理干净,给予两次面罩加压给氧,将气管插管的准备工作做好并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2号位护士在患者侧位负责对心脏复苏进行管理,主要的责任是是在医生没有到达之前,对患者采取连续性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心电监护,做好除颤前准备工作,3号位护士位于患者尾部负责对药物复苏进行管理,在抢救医生到位后及时对急救措施落实到位的时间、患者的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对用药等做好抢救的记录。医生作为抢救的总指挥位于患者右侧。

科室每位护士均要掌握掌握三个抢救站位的职责,所有护士都必须接受过心脏复苏、除颤术、呼吸机等急救项目技能培训。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总抢救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对比两组的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总抢救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首次除颤时间为(40.68±5.94)min、建立人工气道时间(52.44±7.27)min、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45.21±15.25)min、总抢救时间为(155.25±12.11)min;对照组患者首次除颤时间为(58.68±10.94)min、建立人工气道时间(70.61±8.21)min、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75.41±12.71)min、总抢救时间为(188.32±22.11)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比两组的复活成功率,观察组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成功的患者为47例,复活成功率为94.00%,对照组复活成功的患者为31例,复活成功率为62.0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当患者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后血液循环将会终止,在循环终止的4-6min内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为了避免患者受到更大的损伤在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要马上对患者进行心脏复苏的治疗[2]。在临床上采用定位抢救模式的有显著的作用:一方面通畅了急救的渠道,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素质,并且让抢救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大大缩短了抢救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3]。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定为抢救模式的方法治疗,相对比对照组传统的心脏复苏方法治疗,在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总抢救时间上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2.00%,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用定位抢救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文芳.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744-744.

[2]郑瑞春,廖少略,杜仲林等.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38(5):578-579.

[3]张连荣,牛娟,朱有胜等.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在模拟心搏呼吸骤停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0):9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