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观察

张静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观察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82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视护理管理模式的差异把他们分为常规组和细节组,每组均是4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细节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对比其实施效果。结果:常规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9.8%,细节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2.4%,细节组比常规组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87.8%,细节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7.6%,细节组比常规组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压疮发生率,却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关键词】脊柱后路手术;压疮;高危部位;细节管理;预防

脊柱后路手术属于大型手术,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压疮就是其中之一【1】。是否发生压疮,已是临床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探讨一种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报道也指出,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实施压疮的预防性护理,可明显降低压疮发生率【2】。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选出本科室82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并对比常规护理管理与细节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数据

选出本科室82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整有效,符合手术适应证。视护理管理模式的差异把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细节组,每组均是41例。常规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0~63岁,平均(42.9±10.6)岁;手术时间4~11h,平均(7.1±1.5)h;手术类型中,胸腰椎固定手术29例,腰椎间盘手术8例,颈椎手术4例。细节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0~64岁,平均(43.0±10.8)岁;手术时间4~11h,平均(7.0±1.7)h;手术类型中,胸腰椎固定手术30例,腰椎间盘手术8例,颈椎手术3例。对比常规组与细节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等。细节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内容涵盖(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检查其皮肤并对皮肤进行清洁,运用Braden法、Nortor法、Andersen法分析压疮危险因素,明确压疮高危部位,参阅相关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程序,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危险因素实施压疮的细节管理,以杜绝压疮发生【3】。(2)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体位摆放时注意力学原理,预防体位不合理而诱发急性压疮;动作要做到稳、轻,动作不可太大,禁止拖、拉、拽,并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可局部外涂爽身粉、滑石合剂,以减少摩擦,预防皮肤受损;护理过程中应确保无菌操作,注意手部卫生。(3)体温监测:调整好手术室温度与湿度,温度控制在23℃,湿度控制在55%,术中用保温毯等遮盖患者的身体,术中全程进行体温监测,及时调节保温设备,术中输血时应使用加温仪,冲洗液加温后方可使用,做好保暖措施,预防低体温。(4)床单保持干燥:术前做好检查,确保床单干燥,床面平整,术中预防液体流到受压部位。

1.3评价指标

(1)对比常规组与细节组患者护理后的压疮发生率。(2)对比常规组与细节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沟通技巧、护理水平、细心程度等,共10项,内容选项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

1.4数据处理

选择SPSSl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数据用%表示,行X2校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压疮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9.8%,细节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2.4%,细节组比常规组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常规组与细节组患者护理后的压疮发生率对照表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讨论

脊柱后路手术属于大型手术,一般需要几个小时方能完成,其患者术中的体位摆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手术操作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再加上受到患者自身体重的压迫、麻醉后机体知觉的丧失、代偿调节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术中压疮高危部位极易出现硬结、水泡、潮红等不良情况,若处理不及时,则会引发术中压疮,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所谓术中压疮,是指术后6d内出现的压疮,通常于术后3d内出现【4】。压疮多因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脊柱后路手术的体位单一,高危部位极易因受压而导致血液循环异常,最终形成压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引发术中压疮的概率约达10%【5】。脊髓损伤、神经血管损伤均是术中压疮的高危人群,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皮肤营养状况以及手术体位等。压疮一旦发生就很难愈合,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疼痛,还会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对机体的康复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解除受压因素,创面的治疗难度仍然较大。目前,压疮已成为临床长期面临的护理难点,更是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护理的重要项目。

细节管理注重的是细节问题的发现与处理。脊柱后路手术具有手术类型多、手术历时长、机体损伤程度大等特点,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细节决定成功”,细节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士足够细心,在各个环节中加以防范,做到积极预防、及时检查、快速处理,做好对高危部位、高危时段的监管,通过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细节护理管理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压疮预防护理管理中,可确保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都能做到位,同时,利用这一现代化管理方法,能够不断完善科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流程,让护士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最终控制术中压疮数量,提升护理管理质量【6】。

为了降低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疮,我院在对患者了实施预防性的细节管理,通过术前的皮肤准备与压疮风险评估,以及术中体位的合理摆放、床单保持整洁与干燥以及对患者的体温监测,使临床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对比常规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细节组患者护理后的压疮发生率(2.4%)明显低于常规组(9.8%),且细节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6%)明显高于常规组(87.8%),提示细节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因此认为,对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的预防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管理。

防治压疮是一项长期的护理任务,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分析压疮的高危因素可对有压疮高危部位提供个性化护理,并可作为确定难免性压疮的依据,不仅要求临床护理时应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还应宣教预防褥疮的有关知识,以提升医护人员对预防压疮的重视,进而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实施细节管理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压疮发生率,却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黄丽.细节管理在预防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36):155-155.

[2]陈嘉红.细节管理在预防脊柱后路手术后高危部位发生压疮的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5(11):2372-2372.

[3]虢亚妮,杨雅婷.细节管理在预防骨科俯卧位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8):2793-2794.

[4]郭新霞,郑晓薇.细节管理对预防腰椎俯卧位手术高危部位发生压疮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154-155.

[5]周琼芳,郑嘉富,罗瑞英.脊柱后路手术中压疮预防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研讨会综合刊.2015.

[6]董丽,单亚楠.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5,21(11):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