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玉勤

玉勤

(广西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回顾二十多年来的教学,我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教学效果颇佳。宗旨是语文是一门富有乐趣的学科,教师首先要对它感兴趣,我们的学生才会对它感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质量;培养;激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在教学中也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加以注意,几年前,由于存在升学率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会做题,采用“注入式”的教学,一心希望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能获得好分数,极少顾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结果是学生拼命的学,而教师吃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回顾二十多年来的教学,我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教学效果颇佳。

一、理论指导

多年来,“兴趣”这个词都没有提到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其实,“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所谓情感,就是人队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学生对语文科所持的态度的体验,便是“兴趣”。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喜、怒、哀、欲、爱、恶、惧”的七情说法。“兴趣”可算为七情中的“爱”。情感具有调节功能,作为行动的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情感和认识过程有着紧密联系,它伴随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日常所说的“知之深则爱之切”便是这个道理。情感依赖于认识,例如,学生对语文科产生了情感,就能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对语文的认识越深刻,引起的情感也就更浓厚。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探讨研究,并用之于实践中。

二、操作程序

(一)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必须先让学生对任课教师感兴趣。

我是这样认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尽管他们才是六、七岁的孩子,但他们通过学前教育,已经掌握一些初步的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推理。看到衣裳褴褛的人,他们就会推判是“疯子”或“乞丐”,然后避而远之;看到一朵美丽的鲜花,他们就会靠近它,想摘走它。由此可见,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人要避开,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有了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们留有什么样的印象?毫无疑问——美感。必须做到四美,即形象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即教态大方、自然,试想,这样的老师谁不愿接近?接近,这就说明学生对你感兴趣。

(二)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读音,表达一定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我分三个阶段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兴趣培养。这三个阶段是:初级阶段(一、二年级)、中级阶段(三、四年级)、高级阶段(五、六年级)。

初级阶段: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训练,即说出的言语、听到的言语。这个阶段,我主要让学生们体会“语音”的乐趣。我放一些录音带让学生听,听完之后,让她们说出记得最清楚的一两名,让他们充分发挥,配合表情,然后我就以几种方式模拟说话的语态、语气、语调,让学生体会到“音”的不同,给人产生的情感也不同,学生自然体会到学语文的乐趣。

“看图说话”是一项富有趣味的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图”这种直观性强的特点,训练学生的内部言语,即未发出声音的言语。隐蔽是内部言语的特点,在孩子们不出声地观察“图”时,正是这种言语成为孩子们的思维工具。看图之后,教师就让他们“说话”,要求后说的同学不能跟前面相同。这样的目的,还是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变化无穷”的乐趣。

中级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认识过程的丰富,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语言能力训练也由口头语言转到书面言语。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需提高相应的层次,即由体会“趣”到发现“美”,由“美”生“趣”。

汉语言文字的美,首先体现在形体上的美,即要求学生工工整整的写字。在本班可以举行书法讲座或书法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个阶段的书面语言能力的训练,主要是“看图说文”和较简单的片段作文,由第一阶段的“说话”形成“文字”。这一转变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困难,甚至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尽快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有一次,我再黑板上画了四幅图,题目是“眼睛的变化”即表扬是,高兴得眼睛都笑弯了;受批评是,瞪圆了眼睛;上课时,无精打采闭眼打瞌睡;考试时两眼乱偷看人家的答案。有相当多同学会“说”,不会“写”。发现情况后,我采用了“反切”训练,即又“文”到“图”的训练,让学生先写(或想)一段文字,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写的或想的到黑板上画成图。这种练习饶有趣味,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训练中消除学生在转变上产生的心理障碍。

高级阶段: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所见所闻增多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已不满足于正音、正读和字、词、句的简单操作上。写成文章,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最好能再报刊上发表。这正是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的表露和对语文课学习的自我评价,面对学生这种心理,教师怎么办?

(1)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即篇章结构的严谨美,思想感情的真善美;人物形象的生动美;语文描述的韵味美等等。(2)让学生真正理解“音美”。教师要朗诵好课文,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把作者表达的感情读出来,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3)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乐趣,开阔视野,拓宽思路。(4)创造出培养情感的情境。具体生动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的有效手段,必须重视情境的创造。(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故事会、辩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6)采取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换一换口胃,减少单调的课堂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厌腻感。让他们到社会上去看一看,从课堂到实践,由实践到课堂,让他们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富有乐趣的学科,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教师首先要对它感兴趣,我们的学生才会对它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