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

何毅

(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300)

【摘要】目的:探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再次骨折作为观察组,在42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年龄、性别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P<0.05)。结论: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邻近椎体再骨折;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035-0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iskforvertebroplasty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wereadjacentvertebralfracture.MethodsInourhospitalfromMarch2009-2015yearinOctober47casesofosteoporoticvertebralreceived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compressionfracturepatients,5patientsduringfollow-upadjacentvertebralfracturesastheobservationgroupin42cases,norefracturepatientsrandomlyselected5patientsascontrolgroup.

【Keywords】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Percutaneousvertebralangioplasty;Adjacentvertebralbodyfractures;Riskfactors

临床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一般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其对骨折导致的顽固性胸腰背部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伴随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术式后邻近椎体在骨折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相关研究显示,此种术式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可达38%左右,新出现的骨折部位通常在手术邻近节段。现阶段,此种术式手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与相关因素依然有较大争议[2]。本研究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这一期间,其中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71.3±2.3)岁。全部患者都有骨质疏松史、通过CT等相关检查,将脊柱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充分排除;并将手术禁忌症者充分排除。

1.2方法

患者选择俯卧位,进行局部麻醉,在C臂X线光机作用下实施操作,保证伤椎与椎弓根的方向,通过椎弓根入路,将工作通路有效建立,前段与椎体前缘靠近,将骨水泥搅拌到拉丝状,通过工作通道在推杆将骨水泥注入。术后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以佩戴腰围进行活动。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1至3年的随访,门诊在随访的过程中进行X线片的拍摄,并和术后X线片比对,查看没有再发椎体骨折的存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水泥注入量等危险因素的差异进行对比与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将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体重指数等计量资料描述为(x-±s),检验方法为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描述为[n/%],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若P<0.05,代表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情况分析

47例患者中,总计有60个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其中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10.64%。把5例再次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在47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2两组患者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相关因素的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腰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性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如下表。

3.讨论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高龄患者的雌激素分泌较弱,引发骨代谢紊乱与维生素D明显减少,导致骨折的风险提高。对局部骨密度进行检测,能够对此部位骨折的风险进行预测,骨密度下降1SD,说明此位置骨折的风险会提高1.63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特别是绝经以后的女性,需要对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充分注意,对骨质疏松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邻近椎体再次骨折[3]。

注入骨水泥会使手术椎体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特点充分改变。对注入骨水泥后,骨折椎体生物力学特点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为最大抗压强度,另一个椎体刚度,最大抗压强度可以将椎体对轴向载荷的抗压能力充分反映出来,椎体刚度可以将轴向载荷作用下抵抗椎体楔形变能力充分反映出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临近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注入骨水泥可以使骨折椎体的抗压强度与刚度明显增强,但椎体刚度太强会引发荷载出现不均衡扩散的现象,压力直接传送到临近椎间盘与椎体,导致相邻的终板应力明显提高。相关研究显示,在对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观点。而这可能是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风险提高的原因之一[4]。

因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高压状态下,因而将骨水泥向椎体注射,对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控制,主要决定于医生的操作水平,所以,骨水泥渗漏率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显示:骨水泥可借助骨折椎体的上下终板渗漏到邻近的椎间盘,导致椎间盘的强度与硬度提高19%左右,应力明显增加,进而引发邻近椎体出现骨折[5]。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在骨折与无骨折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有显著差异,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参考文献】

[1]李格,梅伟,刘沛霖,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医正骨,2016,28(6):18-20.

[2]侯文根,孙晓辉,张超,等.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2):1119-1121.

[3]王化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4):300-303.

[4]李亮,聂艳,姜保恩,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4):33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