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蒙克绘画的形式与主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分析蒙克绘画的形式与主题

王树刚1张延辉2

王树刚1张延辉2

(王树刚,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张延辉,合肥学院教育系合肥230601)

摘要:蒙克绘画有时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有时采用变形的手法,也有时根据记忆作画。他经常把正面的脸与侧面的脸表现结合起来,在许多作品中,强透视的构图屡次展现,同一绘画主题、构图风格反复使用。对于人生,蒙克看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历程,如爱情、死亡、焦虑和痛苦,这构成了他基本绘画的主题。

关键词:蒙克,构图,形式与主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挪威画家蒙克的绘画带有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蒙克画每一件他看到了的东西包括风景、肖像、人物和动物,有时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有时采用变形手法,而且也有根据自己的记忆作的一些漫画。他记录他所有的视觉经验,并且还常为他的油画和黑白作品作预备草稿。然而他这种记录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在基于他的感性认知的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它不断积累的表现语言来系统地融合重建。

蒙克曾经说,“我不画看到的,我画看到了的”1他四十年之后的话似乎是一个注解:“在完成一幅作品之前,我先将视线游离其外,不一会儿,我的记忆之门便追随着之瞬间的感觉而一一敞开,并且使我的情感更加清晰地得以表现,心灵不会再被眼前之物迷惑。”1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到,蒙克一直强调利用绘画对存储在记忆中的生活体验的沉积物,这种沉积之物是经过心灵洗滤的、经过感情渲染的、经过情感检验的最基本的构图要素。

一形式分析

1、构图特点

(1)正面表现:

正面表现,这是原始风格的因素之一,蒙克一直坚持这样的表现手法,以达到对观者的最直接的心理冲击。这也仿佛是他希望迫使自己去迎接画中脸的直接正面挑战;仿佛他在攻击自己,不让自己逃避他那紧张的体验。

蒙克还经常把正面的脸同侧面表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中原本存在的矛盾性为他统一的线条与笔触和画面中的其他的构图要素所消解。他也通过把人物放进大的尺寸中用来作体现深度的陪衬物,然后在画的后景处放入小人物或物体对深度,再进一步加以强调,以体现出一种夸张的透视效果。他使用这种方法,不仅是出于绘画性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有心理上的原因。蒙克对抒情的曲线、和谐的色彩,还经常由有利而宽大的笔触强调的粗线条和强烈色彩的运用,是他的艺术的最基本的模式。仿佛蒙克为自己创造了能够表现他希望传达感情的一个词汇表。

(2)强透视处理

蒙克在画这幅画时,通过一个巨大的桌面,使他的父亲越来越深的进入画面。这一方法在他晚期的许多人物肖像画中不断反复使用过。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这种强透视的构图方式多次展现,如《呐喊》、《林间小径上的孩子们》、《石匠与机工》、《桥上的淑女》等等,梯形的透视线条急促地向灭点汇合,形成明显的三角结构。

(3)重复

复调(polyphony)在希腊语里,指的是“多层次的音”。它是一种作曲风格。蒙克绘画中统一绘画主题、构图风格不断重复使用。反复使用同一主题,不仅仅蒙克一人,塞尚就曾对折同一片风景反复描述,一旦他得到另其满意的效果,未完成的画面也就预示着终止。2蒙克早期作品《忧郁》里的自我的形象几次在后来的人物组合作品中重复出现,如《女人(斯芬克斯)》中最右侧的人物形象,<桌子边>中右数第二个形象。此外,他一生中经常对同一主题进行重画。1892年的《再见》就包含了1892年的《窗边之吻》这件作品的基本因素,并且对这一主题产生了许多变体。

(4)离心力与向心力

蒙克自己曾说过,“如果你向孩子们投掷石子,他们会四处逃散。然后,他们又聚到一起重新活动,这就是构图。通过色彩、线和面表现出新的构图,就是绘画的主题之一。”3

(5)另一个新方法是摄影的局部剪裁技术。在的艺术史上,造型艺术的布局通常是协调的,四平八稳的。4但是蒙克的许多作品里的人物以贴近观者的形式(往往是胸像与深远的场景结合)突然出现,与背景中的人物形成剧烈反差。

2、光与色:

蒙克的早期作品的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印象主义特征,色彩柔和,温润明晰。《床边的女孩》中蒙克不但保留了“现实主义印象派”的色彩的风格,同时显示他自己对外光以及色彩的敏锐地艺术感觉。他用金色的光线融合物体与窗框、人物儿与环境的方法显示了有意义的新发现。引起报界和蒙克的画家朋友们广泛争议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格,这也可能有助于蒙克集中精力研究光线的作用。

在另一段文章中他自己的话语也可以作为佐证,他说,“我对印象主义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在《病孩》一画中——我在寻找这种表现方式。”5

蒙克晚期作品《历史》、《奥尔马·马特》等画作中运用了克拉吉的自然景色。壁画中关于太阳的一组画,构图清柔自然。它的构图也许得益于中世纪许多教堂的圆形花窗,歌德的第一本书《coneeribdsiontogptios》(1793年)的封面画,或许对蒙克是一种启发。蒙克的实践过程中,专注的研究歌德所说的始发光原理,这样便为光的神秘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其中《向着太阳》实际上象征着人类与上帝的一种神秘的融合,蒙克的这些反映自然现象的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他对生命和未来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与这种倾向于客观色彩效果而言,蒙克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色彩是主观而强烈的。蒙克曾经说过,“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目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方式又取决于精神状态······比如,当我们从黑暗的卧室走进客厅时,眼前的事物蒙着泛蓝的色彩,即使最深重的阴影也泛起暗淡光泽。稍等片刻,我们适应了光线,阴影变深而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可辨。如果我们要画这一氛围······就不能仅仅坐在那里注视一件件物体并希求‘正像我们所见的那样’来描绘它们。它们应该刻画得像我们第一印象中所见的那样······”6这段言论体现了他对色彩特别是补色的视觉反应的体会和感情。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内对刺目的色彩的运用必然与这个体验或类似的体验有很大的关联。他曾经回忆了创作<呐喊>前的一次红色的心理体验。我们很容易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以关照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当蒙克绘制忧郁的蓝黑色调背景前、身穿黑色衣服的妹妹英厄的全身画像时,背离了《晨》中特有闪烁光线和朦胧透明的蓝色调。而妹妹英厄的面部和敏感的双手被置以高光,使画面显示了深深的情感内涵及意境。7这种类型的事实表明了蒙克在色彩方面的爱好与探索精神。

3几何形:

将纯粹的几何图形因素用于他的构图之中(例如1903年《桥上的淑女》中锥形上方的建筑物,或者1905年的《乡村街道》这幅画中男孩后面偏菱形,或在对1907年的《马拉之死》(第二幅变体画于1906)里水平线和垂直线(站着的人和躺着的人)的强调中,在例如1935年的《决斗》里的明暗(视觉上的和心理上的)对比和冷暖对比中:蒙克成功的完成了赋予作品明确陈述的特点的结构,正如我们在任何伟大风格的作品中看到的那样。同我们在任何伟大风格作品中所看到的是一样的。8

4、笔触与线条:

蒙克常用长条形的笔触勾画轮廓。9蒙克说:“与米开朗基罗和伦勃朗一样,我对线条和它的起伏比对色彩更感兴趣。大家都清楚西斯廷教堂绘画的那位创造者首先是个雕塑家。”10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在蒙克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到。弯曲袅娜而流畅的线条,像海草一般。梵高、高更、劳特雷克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线条的影子。当然,要分析相互之间的内在影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5、其他特征:

划痕:刮痕主要表现在<病重女孩>中,而且是在画的上半部,特别是在两人头部的位置这些刮痕有时候强调了画中人物的轮廓,有时候也体现(女孩下巴之下的部分)了造型的突出,不论哪一个方面,这些刮痕均有表达深刻涵义的特性。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刮痕也会破坏画图的结构,譬如这些刮痕的方向与与(画中两个人物)发出的方向轨迹相反,同时破坏了画中自然地现象(妇人头部的阴影)。

未完成感:蒙克的画给我们的印象常常是“没有完成”一样的感觉,因为人们都很喜欢去探索的奥妙,他们通过欣赏可以完成它。

《病中孩子》与另三幅他的作品同在奥斯陆秋季展出,这是蒙克首次与群众的接触,与其造成反应之激烈,超乎想象,10月28号的晨报则认为画中缺乏精神内涵,是一种“荒谬之作”;11月9日这份报纸又指责那些画是“半成品设计”;晚邮报则指出,画展的筹备委员会“让这种画参展,显然是为所有艺术爱好者做了最坏的服务”。11这些批评的焦点主要指在作品的未完成感和主题性上。笔触激烈与“未完成感”形成的视觉冲击给观众以极大愤怒,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二主题与题材

蒙克说:“艺术作品只能从人生中产生出来。”12

“对自然地表现,不应局限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还要表现它在我们心灵中的内在映像和眼睛里的映像。”12

在自然与人生两个范畴之间,蒙克两者都没有忽略。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写实的,特别是将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笔下的画作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印象。对于人生,蒙克着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即生命范畴下的一些方面:爱情、焦虑,死亡与痛苦、《圣母玛利亚》、《吸血鬼》、《嫉妒》、《呐喊》、《病房里的死亡》和《弥留之际》等很多作品都是在为服务着这些主题。他很可能以记忆为出发点,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以强烈的“表现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色彩的运用不是写实性的,而是象征和暗示性的。

蒙克说,“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个不幸。因此,这对我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组画《生命》同我近似嫉恨的天性相联系。我这样说,并非因此要使我的艺术非表现丑恶不可。相反,我感到我的艺术要发挥健康的反作用。我在画画时绝没有生病。“不应只仅仅描绘人物读书妇人针织普通场景。而应去勾画能呼吸,有感觉,体会苦与爱的活生生的人,我要画许多画,人们将体验其中圣洁之处,并将有如在教堂中一样,摘帽致敬。12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展,他的作品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不满与愤怒,蒙克成为公众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柏林的社交界对他表示欢迎。由此,他融入更纯粹的以奥古斯都·斯特林堡为中心的文学圈子——他们这个小组定期在“小黑猪咖啡馆”聚会。有一点须注意到,这个团体对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法国与比利时象征主义感兴趣,除此之外,他们还迷醉于心理学、色情主义和死亡奇想。所有这些可能为蒙克的创作带来新的力量,特别是有关爱情、焦虑和死亡的绘画作品,其中色彩的运用不是描写性的,而是象征和暗示性的。

《吻》的绘画构图类似于《吸血鬼》,但是要找到后者在何种程度上渗透在前者之中,或者前者在何种程度上转移在后者之中是比较困难的。蒙克说到《吻》的时候有如下一段对话:“一个近乎栗色的少女,裸露着健壮的胳膊和结实的脖子,他低下了头,像拉得紧紧的弯弓。她闭着眼睛,倾听着那个男子对她的喃喃耳语。当时,他俩所显示的,并非他们本身,而是长链中的一环而已。”12“长链”是一个情境,可以理解成生命这一基本的永恒的主题。他的《生命的真谛》贯穿一生,这一主题贯穿一生。当然,蒙克曾经由于,想要显示出他对客观世界更为丰富与全面的认识,“从而减少了那些悲观主义倾向的基调和太过外露的哲学性暗示题材。”13尽管有这主观方面的努力,但这些哲学性暗示没有在其后来的作品里逃离。

1899年4月,蒙克在克里斯蒂尼亚大学生协会举办的回顾展引起争议。克里斯蒂安·克罗格为蒙克的作品之深沉强烈所打动,在《日报》上热情评论道:

“他的绘画创作表明他用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方式看事物。他只见本质,于是只描绘本质。这也是为什么蒙克的画作好像人们讲话时那样‘言犹未尽’。可是不对!它们已经完成,对于画家来说已经完成。当艺术家说出一切他所要说的话时,艺术创作就完成了。这也是蒙克高于多少代画家的地方,他以绝无仅有的巧妙构思向我们展现他的感觉和愁苦,使对此之外的一切都看来无关紧要。”14

在蒙克的许多绘画作品中,画家描绘了最真挚的情感,它们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悲伤及愉快。他们表现出他心中的鲜血,他画出了人类,而不仅是表面的简单事物。蒙克说,“艺术是对人生实体的冲击。同实体一样的艺术品,也一定能发挥无穷尽的生命力。”40的确,尽管蒙克并非唯一在艺术上追求个性的艺术家,但是他是发展了如此特别的融合个人痛苦经历的“个性化”象征主义人。他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恐惧的冷静分析,要求“一种由于敞开心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他不仅追求主观主义,同时力求通过个体价值来表现一种普遍价值。正如荣格所言,他将人类最深重的情爱、死亡和焦虑等感情“结晶”为典型的象征符号和图像。对于蒙克来说,象征主义是极端主观的、存在主义的、具有独创性和原始性的艺术。1893年,他在柏林的一位朋友写道:“······他无须区域塔希提岛观察和体验人类本性的原始性,他在内心深处即有自己的塔希提岛······”14

参考文献:

[1]英国约翰·伯尔顿·史密斯著,王琰译,《蒙克:讲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感受》,世界美术,1998年2期,47页

[2]贾小伟著,《视觉的人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版,第39页

[3]转引自《爱德华·蒙克——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第13页

[4]联邦德国曼·科·希勒布雷希特著,陈钰鹏译,《现代派艺术心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4页

[5]黄丹麾著《美术与悟性》,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版,第187页

[6]转引自《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第11页

[7]《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第9页

[8]英J.P.霍丁著,吕澎译《蒙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1版第95页

[9]甄巍著,《体验现代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第49页

[10]英J.P.霍丁著,吕澎译,《蒙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1版,第92页

[11]何政广主编,《蒙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1版,第187页

[12]转引自[日]土方定一,《爱德华·蒙克——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13]转引自李智甜,《焦虑对绘画的影响》,《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2卷

[14]《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第10页

作者简介:

王树刚(196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张延辉(1972--),女,黑龙江伊春人,合肥学院教育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