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化学分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邵国强张妮

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有限公司陕西宝鸡7213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使得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工作而言,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的方式种类繁多。本文将对光谱法、色谱法等相关技术进行阐述,并介绍化学分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中的进展。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化学技术分析;光谱法;质谱法;色谱法

所谓动物源性食品,通常指的是所有课食用的动物组织或者是蛋类、奶类以及各类水生动物食品等。就动物源性食品而言,其自身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并且在人们日常的饮食当中非常常见。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掺杂掺假情况,不光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营养品质的降低,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产地溯源指的是食品的产地,能够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来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生物手段以及化学手段来进行标记。

1.光谱法

1.1红外光谱技术

此项技术主要是因为物质分子当中的基团的振动,或者是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对于不同地区的动物源性食品而言,内部的化学组成和各个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得红外图谱也有所不同。同时,如果使用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别,还需要与化学计量法相结合使用。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养殖以及野生的海鲈鱼进行了鉴别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分别使用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以及主成成分分析法来对光谱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完成了模型的建立。实验结果表明:距离在1200、1700、1900、2200纳米附近所发现的光谱数据与水分子等相关分子的吸光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对野生和养殖的海鲈鱼进行有效的判定和鉴别。

另外,国内有关专家和学者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来自于不同地区的99份羊肉的样品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以及线性判别分析法对获取到的光谱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实验表明,五个地区的羊肉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扫描,所形成的光谱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当中,农区牧区羊肉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除此之外,两种判别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100%,并且,线性判别分析法的效果明显优于片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所以,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二者之间相互结合,能够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地区进行有效的鉴别。除此之外,还有相关人员通过此项技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肌肉样品进行实验,并且使用主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模型的建立。经过实验发现,不同地区的鸡肉成分当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碳氢同位素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结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得所形成的图谱也有所不同。另外也可以发现,主成分析法的判别正确率为100%,后者的分析正确率为96%。

1.2原子光谱技术

原子光谱主要是原子中的电子能量发生变化而产生一定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光谱。通常情况下,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所产生的光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动物源性食品当中组成成分很容易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可以通过原子光谱技术对动物源性食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别。从总体的角度来讲,原子光谱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子吸收光谱技术以及原子发射光谱技术这两大种类。

但是原子光谱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原子吸收光谱法,并不适合对耐高温元素以及碱土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和判别。不仅如此,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耐高温元素进行检测的时候,灵活性有所降低。所以,通过原子光谱技术进行分析鉴别之时,需要通过多种测定方式与之配合,才能够保证判别的准确率。

2.质谱法

2.1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

稳定性同位素组成主要是指所有的动物以及动物源性食品的标签以及自然属性。由于动物体内所含有的同位素很容易受到所处的地理位置、厌食、气候以及自然代谢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在一般情况下,碳、氮、氧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同位素,并且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使得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动物体内当中的氢元素,非常容易被分馏,从而使得在不同的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同时也会伴随着水源和温度的差异而产生变化。经过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实验发现,动物源性食品当中的氧同位素与饮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碳元素则与平时喂食的饲料有关。

2.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除了上述的判别方式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样品处理方法,就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使用这种方法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干扰较小,并且可以同时对多种元素进行分析和判别,在实际检测的过程当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样品内部的矿物质元素和同位素进行检测,并且这两种物质与所处的环境和饮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对不同区域的样品组成元素以及同位素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化学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发现不同样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3.色谱法

3.1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这种色谱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食品当中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不同进行区分,并建立相应的图谱,以此来对动物源性食品的产地溯源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就此项技术自身而言,具有极高的灵敏程度,并且对样品的前期处理比较简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项技术已经在葡萄酒、茶叶和咖啡的鉴别当中普遍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当前动物源性食品溯源的工作当中使用较少。

3.2气相色谱技术

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样品所含脂肪酸的组成以及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且根据不同环境因素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来对样品的产地进行有效的鉴别,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分析效率高,消耗的样品少,定性和定量的准确程度高等优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这项技术对不同地区的牛肉样品进行检测,对样品当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经过试验发现,来自河北以及吉林地区的牛肉当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要高于宁夏和贵州等地区,而宁夏地区样品当中的棕榈酸油酸以及油酸的含量最高。由此可见,由于牛肉样品当中的脂肪酸含量存在着差异,能够有效的帮助研究人员对样品的产地进行溯源。

结束语

前文对化学分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当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描述,并且对光谱法、质谱法以及色谱法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视。我国相关管理单位和部门需要制定科学完善,有效地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通过产地溯源技术,还能够对地方特色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由使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余玮玥,黄冬梅,李学辉等.化学分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1):59-66.

[2]葛晓鸣,湛嘉,杨亮等.动物源性食品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多类别多残留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51(3):409-415.

[3]湛嘉.动物源性食品中多类别有机小分子污染物的快速筛查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