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民族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民族文化

马国霞

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第一中学731500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由民族作家霍达所写,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奇异魅力的小说。小说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宏伟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上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的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塑造更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深沉思索。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民族文化民族性时代性

《穆斯林的葬礼》全书在相当广阔的社会和时代大背景下,通过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间的人生遭遇,命运沉浮,爱情悲欢,浓缩了回族700年的历史,穆斯林文化与华夏文化撞击融合,回汉两个民族在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痛苦而又难以分割的丰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说主人公对伊斯兰教的精神追求和对物质文化的执著创造,集中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纯朴、奋发进取的顽强意志。《穆斯林的葬礼》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一部生命的输出大于生命的享受的中国穆斯林的生命痛史,从而揭示了《穆斯林的葬礼》不同凡响的悲壮和悲剧品格。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尚需我们继续一代一代地去改变。霍达立足于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史诗”般的回顾与审视,放眼于包括回回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

一、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保护

文化心理上族群认同的表现充满《穆斯林的葬礼》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主体即人的活动,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往往可以左右文化传承的方向,所以在此笔者将主要关注文化的主体即人,而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梁亦清和韩新月。传统民族文化的观念在梁亦清身上保存得比较浓厚,相对来说,新时代穆斯林的代表韩新月在这些方面可能要弱一点,但是他心中依然顽强地保留着母族文化的根,韩新月作为回族自强自信、自立的代表人物,在他刚刚进入北大,收到好友的来信后,就对自己说:“让穆斯林只能经商糊口的偏见成为历史的陈迹吧。”从这件事情上可以很好地看出,新一代回族人对自己回族文化身份的自觉认同。这些都是回回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表征:民族自豪感、亲近感、认同感、民族凝聚意识、自尊自信自强的气概等。

二、民族文化的捍卫与冲突

世界历史进入近现代,多元文化撞击和融合势不可阻,自我封闭、坚守凝固传统文化,不合时代潮流,决难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要保持并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吸纳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在中国,以儒道文化为本体的汉文化是主流文化,那么,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就处于支流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必然会发生冲突与碰撞。但是,“借取和吸收”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同化。“清真古教”日久弥深的熏陶,“西域回纥”的特殊笃厚的情感,使回族在被强势文化包围的形势下,依然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他们坚持“认主独一”的神圣宗旨,遵循“两世并重”的人生观念,伊斯兰教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像基因一样被一代代地复制和传承。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将梁家三代人的悲剧置于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和融合的背景下,着重透示悲剧性冲突的文化内涵,赋予人物故事情节以浓烈的文化色彩。书中突出叙写的“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正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理想信仰、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生活方式碰撞和交汇及其所引发的阵痛的写真。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就全球而论,各种各样的文化在积极、平等的对话、撞击中融合、创新、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相比其时代性更稳定,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本民族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良好地结合,一个民族既能够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又能适应社会环境生活时代性从而得以发展,其内在深层的原因就是文化的主体即全体人民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自信和自豪,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有意识地恢复、孕育甚至再造。

韩新月是文中二者结合完美的人物。它既保持了自己身上民族性的优良传统,吸取了回族文化中的精华:善良、勤劳、友好、美丽;同时又彰显了作为现代女性的自尊与自强。在长期学习中摒弃了回族文化中的糟粕,勇敢地和楚老师恋爱,毫不顾忌自己的回族身份,从而没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异样,反感别人另类的眼神;她具有回族人民一样的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意识;她诘问为什么回族同样拥有灿烂的文化、聪明的头脑却被人忽视,为什么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被曲解为特殊照顾。她发誓要做中国前列的少数民族高级知识分子,为国争光,为民族争光。这些都是回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表现:民族自豪感、亲近感、认同感、民族凝聚意识、自尊自信自强的气概、开拓进取的韧性等。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赵慧当代回族女作家散论[J]宁夏大学学报[J].1995。

[5]刘白羽穆斯林诗魂[N].光朋日报,1990,0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