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食管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王欣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摘要:探究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68例内镜及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染色。结果:光镜下全部病例组织形态均呈平滑肌瘤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程度不等的SMA阳性,4例局部性,MCT阳性细胞存在于平滑肌瘤中而间质瘤内缺乏。结论: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缺乏典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CD117、SMA和MCT的染色有助于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食管肿瘤;梭形细胞;平滑肌瘤

Theclinicopath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esophagealspindlecelltumors

Abstract: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inesophagealspindlecelltumors.Methods:ThenormalparaffinsectionandimmunohistochemicalEnVisionstainingwereusedin68cases.Results:AllthecasesshowedleiomyomamorphologyunderPhotoScope,4casesofSMApositivewithdifferentdegreesof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and4caseswerelocalized.MCTpositivecellswerepresentinleiomyomaandinterstitialtumorwasabsent.Conclusion:leiomyomyomaisthemostcommonesophagealspindlecelltumor,andthereisnoimmunephenotypeoftypicalmesenchymaltumor.ThestainingofCD117,SMAandMCTcontributesto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leiomyomaandstromaltumors.

Keywords:esophagealtumor;Clostridiumcells;leiomyoma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在内镜下对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直视电切手术日渐增多。这类黏膜下的隆起性病变大多表现为间叶来源的梭形

细胞肿瘤。过去依据肿瘤的组织形态,食管的梭形细胞肿瘤大多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深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开展,临床及病理工作者正在改变对食管梭形细胞肿瘤的认识。我们收集了68例食管梭形细胞肿瘤,观察其内镜表现、光镜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收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食管梭形细胞肿瘤标本68例,其中由消化科内镜电切者60例,胸外科手术切除者8例。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所用抗体均为即用型,依次为CD117多克隆抗体,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S-100蛋白单克隆抗体和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单克隆抗体。临床资料查自内镜检查记录、病理检查申请单和取材记录。

1.2临床资料

本组68例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49.4岁。病变单发者63多发者5例,均位于食管中、下段,为2~4个肿瘤。内镜下电切的肿瘤中,直径1cm以内者50例,1.1~2cm者1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中,直径1cm以内者4例(其中2例因食管鳞癌手术时偶然发现),1.1~2cm者2例,2cm以上者2例(最大者直径5cm×3.5cm×2.5cm)。食管黏膜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表面光滑。常可见黏膜下清晰的毛细血管网,管壁蠕动时,可见肿物在黏膜下“滑动”,触之质地较硬。大体:内镜下切除的肿瘤呈息肉或结节状,表面光滑,直径为0.5cm~1.5cm;手术切除的肿瘤,4例为肌间直径0.5cm~1cm境界清楚的小结节,4例为不整形结节,最大直径5cm。切面均呈实性,灰白或灰红色,大结节中可见部分漩涡状结构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下:9例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59例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向黏膜下层膨胀性生长,无包膜但境界清楚。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密度不高,呈束状或

漩涡状排列。核杆状,两端钝圆,胞质丰富,深嗜伊红,纤维状成丛排列。可有部分区域胞核增大深染,但核膜不清楚,无核仁,少有核分裂像,个别标本伴有灶状钙化。内镜下切除的肿瘤均表面被覆有鳞状上皮,无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免疫组化:所有病例均行CD117、CD34、SMA及S-100染色,每例CD117染色切片上同时贴附胃间质瘤作为阳性对照,其他3项染色以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作为自身内对照。染色结果显示,CD117:64例阴性,但切片中可见少数散在分布的胞膜阳性细胞,4例局部梭形细胞胞质阳性,对照片胃间质瘤细胞胞质弥漫强阳性;CD34:64例阴性,4例局部梭形细胞阳性(与CD117阳性区域对应);SMA:全部病例肿瘤细胞呈程度不等的弥漫阳性;S-100:全部病例阴性。

随机选取11例CD117阴性的肿瘤以及5例胃间质瘤一并进行MCT染色。结果显示:4例局部CD117和CD34阳性的肿瘤中,其局部阳性的对应区域内MCT阴性;11例CD117阴性的肿瘤以及肿瘤周边残留的正常平滑肌和食管固有膜内均可见散在的MCT阳性细胞,5例胃间质瘤中均无MCT阳性细胞。

2结果

本组病例最终诊断:食管平滑肌瘤64例,其中内镜电切58例,手术切除6例;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4例,其中内镜电切2例,手术切除2例。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具有特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一组间叶源性肿瘤,其多发生于胃和肠已被人们所熟知,而食管是否存在类似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类肿瘤尚有争议[1]。由于绝大多数肿瘤表达CD117(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因而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疫组织化学染色,尤其是CD117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胃肠道,无论其肿瘤大小、组织学表现、发生位置以及恶性程度的差异,几乎所有病例(98%以上)都持续高表达CD117,尤其是梭形细胞型,一般均表现为细胞质的弥漫强阳性。其他类型的间质瘤可显示斑点样的“高尔基”体形式、细胞膜或核旁着色等特点。我们遇见过1例发生于胃贲门肌层、直径<1cm的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呈典型弥漫强阳性,从而得出胃间质瘤的肯定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在胃肠道,除了GIST细胞表达CD117外,肥大细胞以及肠壁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亦表达CD117。如果忽略了GIST中的CD117的表达特点以及CD117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病变中的分布特点,仅凭色中出现阳性细胞表达就作出间质瘤的诊断,必然会导致误诊。发生于食管的具有类似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的典型间质瘤十分少见,大多由间质瘤与平滑肌成分相混合而成[2],通常诊断为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国内有学者通过对一组57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得出14例为食管间质瘤,其发生率占同期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25%左右[3]。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缺乏典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CD117、SMA和MCT的染色有助于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姜立杰,康杰食管梭形细胞癌1例[J]广东医学2015

[2]王艳秋,王海星等食管梭形细胞癌46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3]刘广杰,曹青等食管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