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症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症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李冰

李冰

(深圳大学广东深圳518061)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症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心理诊疗中心收治的焦虑症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MA评分变化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46/50)与对照组76.0%(38/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两组治疗前HAM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而治疗后6周、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HA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6.0%(3/50)与对照组24.0%(12/5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结论:在焦虑症康复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并加速其病情康复,还能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康复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78-02

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长,临床上发生焦虑症的患者逐渐增多,且其发病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就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1]。目前在临床治疗焦虑症患者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抗焦虑药物治疗,但此种方式远期疗效欠佳,且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因而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焦虑症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即对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症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焦虑症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35.26±4.17)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26~56岁,平均年龄为(36.58±4.0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即采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口服,75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具体为(1)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一种独特的帮助与受助的关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疗愈效果。一方面是来访者的努力,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迫切愿望和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咨询者的努力,这有赖于他们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和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自身的人格特点,其中,咨询者的态度、品格、技术应当起着主导作用。咨询关系永远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决定了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共同努力下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咨询师在接诊患者的过程中,注意保持价值观中立、无条件接纳以及温暖、共情,另外,还有对来访者的咨询内容及资料担负起保密的责任。咨询中,保持态度和蔼、真诚、关怀,要以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向患者详细介绍焦虑症发生的原因,且语言需通俗易懂,以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不仅使患者能够充分的信任医生,且对自身症状产生的原因有客观的了解和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2)鼓励患者倾诉(支持性supportive)。即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取得其焦虑的主要症状,并采用开放、接纳、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鼓励患者倾诉,同时构建其认知模型,及时捕捉其错误和歪曲的认知。在倾诉的过程中,由于情绪的宣泄和释放,以及对资访关系信任,有助于咨询师进一步开展工作。(3)重建认知行为(再教育re-educative)。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需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技术,比如面质、释义、具体化等,且通过深入的沟通和探讨,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以便从认知到情绪、生理症状、心理状态上逐层改变,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建立自己的信心。(4)排解负面情绪训练。即指导患者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告知其理性对待周围人事物,学会自我反省与调整。合理情绪疗法(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种疗法,在此阶段,是帮助患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最佳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3](HAMA)对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情况进行评分,分值高低与焦虑程度呈正比。疗效判定:HAMA评分减少80%以上为痊愈;HAMA评分减少50%~79%为显效;HAMA评分减少30%~49%为有效;HAMA评分减少30%以下为无效。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46/50)与对照组76.0%(38/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见表1。

2.3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6.0%(3/50)与对照组24.0%(12/5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依据为患者找到自身歪曲认知的过程、不合理信念以及错误的认知,并认识到这些是造成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原因,以便于利用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从性,在找到根源后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逐渐重建正确的认知行为。而针对焦虑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过程中,其统一了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且是目前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主要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与单纯抗焦虑药物相比,前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并能加速其病情康复。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76.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治疗后6周、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HA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6.0%与对照组24.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因此可以看出,在焦虑症康复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焦虑症康复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并加速其病情康复,还能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宇,李万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04):146-148.

[2]宋宁,王苏豫,葛鑫,张百泽,王小竞,丁桂聪.认知行为疗法对学龄前牙科焦虑症患儿就诊合作程度的干预评估[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10):599-601.

[3]冯璐,赵刚.中医药配合家庭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焦虑症作用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8):1674-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