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与现代化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与现代化设计

王羽

王羽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发展角度,对应结合现代中国设计展览上展品的设计理念介绍,表达对中国风格现代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尝试阐释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现代设计民族风格

一、引言

设计伴随着人类的创造而出现,判断是“猿人”还是“人”,人类学家的重要依据便是创造力,而判断创造力的高低,其设计的因素就至关重要。

今天,当人们走进博物馆,被一件件历经沧桑又洗尽铅华的艺术品震撼心灵时,感叹蕴含其中的深邃巧妙的设计思想,凝结其中的中国传统工艺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理应去读懂它们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内心共鸣,从而达到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这种共鸣与认同源于由来已久的历史沉淀和观念凝聚,形成了所谓“民族风格”,而这种民族风格需要顺应历史的进程、时代的精神去更新调整并展示。

在各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愈加频繁的今天,如何在设计文化中自我更新?如何定义价值创新的标准?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得以传承与发扬?成为了一个难以把握却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二、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发展

1.石器时代——萌芽

人类最初的设计认识表现在对工具通过长期反复使用找到合理形态,并对工具形制趋于规范化,“美”在当时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尝试征服自然的愉悦。这是设计思想的萌芽,尽管在目前发现的原始物件中,其形态设计、加工工艺都极其简单,但仍能感受到原始人类用感性形式表现美的萌动,这背后巨大的创造力在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2.夏、商、周时期——平衡

这一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态的形成、文字的启用、商业的应运而生都标志着一个不同于原始社会的社会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互相交流、自我调节,人类开始寻求一种平衡,也体现在当时的设计思想中。

(1)宗法天命观:当时的人们对宇宙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因此顺从天命、祭拜神灵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出现了如良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等相似的代表着人类对于神灵想象的面貌与精神气质的传统设计纹样。

(2)阴阳五行说:五行说在理论上提出了包容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五行之间的关系便是古人对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的整理和总结,运用于设计之中,便是人们在自然中取材、用材时一种用来平衡处理各种关系的思想准则。

(3)“三才”关系论: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商周时期明确且系统地提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设计思想里即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包含着想认识自然、依赖自然的自然观以及巧妙运用自然规律、在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性。这使该设计思想得以永恒的生命力,至今依然得以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争鸣

这一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争,形成了许多思想哲学派别,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丰富了人们造物的观念与依据,拓宽了造物者在认识万物方法上的角度与视野,促成了中国设计思想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1)儒家思想,注重礼教。在重礼教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造物设计与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严格的典章制度的物化形式。

(2)道家学说,“气”韵生动。道家的后学们将“道”发展解释为混沌未分的气。而“气”的概念被智慧地用在了事物本源与共通的统一性上,“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气势非凡”等,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了设计创作中的最高境界。

(3)墨家学派,科学务实。墨家学派重视实效,强调学以致用。《墨经》中对于几何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科学内容,为造物设计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是后世设计思想科学性的先驱。

4.秦汉时期——有序

“六王毕,四海一”,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和加强国家的统一,集权、皇权与天学为一体的统治思想的反映出宏大、统一、有序且神圣的造物设计风格。谈及宏大、有序,秦汉宫殿、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等恢宏的建筑群闻名古今中外,这些宏大的设计正是当时帝王的勃勃野心与实际造物的结合,它们具有震撼力的形式感、不可一世的设计形态,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张力,影响着后世中国人的建筑设计风格。

5.魏晋南北朝时期——交融

这一时期突破了独尊儒学的思想格局,接纳了玄学、佛学、道学等思想,思想的交融带来又一个设计思想灿烂的时期。南朝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中七贤的典型特征——“秀骨清相”,涵盖了当时玄学盛行所带来的社会风尚,它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图像被当时的“设计师”们广泛运用。而逐渐本土化根植的佛教文化带来了许多辉煌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造像等。留下的装饰纹样如莲花纹、卷草纹等,至今都活跃于器物造型及装饰中,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主要纹饰。

6.隋唐五代时期——拓展

这一时期儒教、佛教、道教三者(封建礼教与宗教)的默契配合,使艺术设计取得了空前大气的成就。

7.宋元时期——理性

以心性论为核心,兼含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理学流派在宋代形成并兴起。不论是元代郭守敬的天文仪器制造与设计、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李诫的《营造法式》提出的建筑理论体系,还是活字印刷、版画插图、“五大名窑”等都代表着宋元时期科学造物思想所引领的伟大成就,不仅造型新颖,而且精度提高,更为实用。这一时期提出的“以具致丰”观念,进一步强调了工具的重要性,重视工具的改革和设计,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8.明清时期——集成

明代时期的理学开始衰落,取代它的是强调务实的实学,这使造物设计开始注重人性化的因素。如明式家具中的人机器功能化的设计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其艺术风格可以由“简、厚、精、雅”四字概括。其简洁、合度的设计中带有的东方韵味,至今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是产品设计中永恒的经典。明代的园林设计是总结和发扬了文人画及画学思想之后集大成的建造设计成果,艺法自然,其间的山水意蕴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有机结合,是中国设计的一张重要名片。

清代民间出现的“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个性画派特色显著,画家们开始在高远的人文意蕴中挖掘世俗的生命力,无意间渗入设计界,推动着商业产品呈现出风格化的趋势。

三、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化设计

“传统”并非身外之物,它浸润在个人和社会群体之中,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基本信念、人生态度及行为典范。将传统理解为活的文化,区别于纯粹的过去,正确理解并处理扬弃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向传统设计元素汲取养分,经过取舍与不断改变又不失其本色和精华,这才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当下,中国设计的现代化形式众多,在此以2015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开幕的“造·化——中国设计”展览为例,具体阐述我对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化设计的思考。该展览聚焦中国设计,以当代设计为主,兼顾传统工艺与民间生活用品。着眼于中国优秀手工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利用与转化,以及世界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对整个人类生活日常发展的创新思考与实践。策展按照与展品相关联的社会特点规划出六个主题:

1.“意”:着重介绍中国造物中体现的内涵、象征和寓意。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也正是“意”在设计中的体现,这使得器物本身具有自己的生命感;作品《叠罗汉博古架》将中国传统的板凳层层叠置,寓意齐心协力,步步高升。

2.“席”:情景式地展现中国当下的社交和养生习俗,重点展示了来自茶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茶器;作品《则叶》(如图2-2)的作者寻求天然的材料——叶片,通过大漆将它们瞬间的自然形态凝固,作为一个茶则端放在品茶人的面前。

3.“材”:中国人对竹子的特殊情怀由来已久,造物实践中对竹子的应用也历史久远,于是设计师从竹材着手展现设计中材料应用的创新。作品《竹马竹自行车》将自行车这一环保的交通工具的复苏与具有环保、低碳、生长快速特点的竹材结合,表达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且竹子以韧性高吸震、材质轻盈的特点取代金属车架,提供了更佳的骑行体验。

4.“艺”:通过器物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传统无为因智慧而生生不息;作品《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设计源自苏绣、太湖石与中国画,外轮廓是由三块大小不一的太湖石抽象而成,这也与苏州园林中通过障景、遮景、借景使游园者的视觉感官不断变化的造园手法不谋而合。

5.“数”:展示了设计产业中数字化和快速成型的前瞻性产品;作品《观云篇灯具》其灵感来源于清代乾隆花园中石雕底部须弥座上的云纹,内部是节能的LED光源,透过流动性线条的外壳散发出温润如玉的乳白色光晕。

6.“气”:“气”在汉字中含义独特,包罗万象,本文上述的道家学说就将“气”提到了极高的高度,这部分展览体现了现代化与环境的共生所形成的氛围。作品《古琴琴桌》汲取汉风之精华,整体线条如汉服水袖般大气灵动,设计师挑战了传统木作在曲线工艺上的局限性,两侧桌腿底部配有定制的黄铜配件,金木共生,心物相合。

贯穿于这六个主题中的“自然与人和谐相生”的思想,既是中国最珍贵的传统价值观遗存,也更是符合甚至超越当代“环保理念”。

四、结束语

《考工记》中就有对手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制定的判断标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可以为良。”尽管古人的美学追求超乎我们的想象,尽管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从“现代化”的第一天起就与生俱来,但我们依然相信,这个时代也有属于自己的杰作。这是一种设计的力量,不仅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也能传递出丰富的思想,蕴含着历史、文化、社会力量,正如一切设计创造的灵魂那样不可或缺。

了解并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设计思想,融会贯通,思考何为传承与创新,坚守自己的设计原则,以民族精神为根源,以自然法则为原理,以科学方法为过程,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我想,这就是一个有理想的设计师解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一定层面上存在的矛盾的密码。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冯冠超中国风格的当代化设计[M].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张隆溪传统——活着的文化[J].台北市当代杂志,1995年版。

[4]陈永群造·化——中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5]赵农含道映物:中国设计艺术史十讲[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6]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