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体会

罗兴鹏李培基蒋璐杨鑫凤杨又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讨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人群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科5年来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病因、发病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首位,其次为腺源性及其他感染。发病人群特主要有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幼儿,及医疗条件较差或发病初期未重视的患者。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常因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初期未重视,病情发展迅速;所以治疗不仅需要治疗局部病灶,还需要关注全身情况,并注意仔细询问病史。

【关键词】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24-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常因牙源性及腺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细菌毒力增强时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感染往往沿各间隙间疏松结缔组织扩散,形成间隙感染,继续加重形成多间隙感染,并且由于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关系感染易向颅内、纵膈扩散,引起脑脓肿、纵膈脓肿、脓毒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较高[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8月我院共收治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26例,男55例,女71例,年龄1岁~71岁,平均38岁,牙源性感染95例,腺源性感染20例,外伤性感染11例,合并糖尿病16例,孕妇13例。嚼肌间隙感染31例,眶下间隙感染22例,颌下间隙感染19例,颞间隙、颞下间隙感染5例,舌下间隙感染11例,翼下颌间隙感染9例,咽旁间隙感染10例,口底多间隙感染15例,其中15例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入院时均有面部或颌下、颈部明显肿胀,部分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症状。多数患者因感染初期症状不重未引起重视,或在当地不规范治疗延误病情。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入院后完善体检,并行CT或MR检查,同时肿胀区穿刺,抽搐脓液送培养。急诊抽血检查血常规,生化等,同时送血培养。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情危重,已有呼吸或水电解质紊乱症状,急诊在局麻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症状较重而未抽出脓液患者,评价其感染趋势,考虑厌氧菌感染或病情发展迅速者,按常规预防行切开,防止感染向胸腔蔓延。脓肿切开后,每日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或脓腔持续灌洗,直到冲洗液清亮为止。全身用药方面,及时给以足量广谱抗菌素,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合并有其他慢性病者,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

2.结果

126例感染患者全部治愈,85例牙源性患者感染完全控制后拔出患牙,清除骨髓炎病灶。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控制后转内分泌科控制血糖,血糖稳定后,在转回我科处理患牙。5例外伤患者因有异物存留,清除异物后治愈。15例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患者术后通过积极换药,全身对症处理,最长与2月左右痊愈出院,其中一例患者因术后出现出血不止,并发失血性休克,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病情平稳后专血液科治疗。

3.讨论

3.1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解剖基础:口腔颌面部筋膜间、筋膜与肌肉间、肌肉与骨膜间以及骨膜与骨膜之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即为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各个间隙均为蜂窝组织所充满,并有血管、神经等穿行,蜂窝组织伴随血管神经束,从一个间隙进入另一个个间隙,使相邻的见许彼此通连,感染时可波及一个或多个间隙,甚至下可侵及纵膈,上可进入颅内[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冠周炎,根尖炎,牙周炎等加重发展而来,也可见化脓性淋巴结炎发展而来,少数由于血液播撒导致,外伤所致感染也不少见。多数由于早期未重视,治疗不规范导致感染加重,感染加重可在间隙间互相扩散,扩散后成为重症间隙感染,可导致窒息,纵膈感染,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3.2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常见病因:可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有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居多,感染易波及颌下间隙和眶下间隙,从而易引起淋巴结炎,导致感染穿破细胞被膜向组织周围扩散形成间隙感染[3-7]

3.3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常见人群及特点:颌面间隙感染多见于老年人,孕妇,幼儿,合并有慢性病患者,以及因就医条件不好,治疗不规范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口内如有根尖炎,牙周炎等病灶牙,炎症容易扩散形成间隙感染,并迅速形成重症间隙感染。此类患者症状较重,营养较差,发展较为迅速,术后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创口不易愈合,感染可能扩散。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治疗局部病灶的同时,需积极监测血糖并严格控制,必要时在脓肿切开后,转入内分泌科控制血糖。待炎症完全控制,血糖控制良好后再处理病灶。

孕妇患者多因孕前未处理冠周炎病灶牙,怀孕后由于用药限制导致炎症加重,形成重症颌面间隙感染,孕妇患者由于身体特殊,处理病灶及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形成医病和保胎的矛盾,此时需要与患者及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必要时终止妊娠。一旦患者及家属下决心处理病灶,患者恢复较为理想。

幼儿患者多数为腺源性感染,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感染,导致化脓性淋巴结炎,未能及时规范治疗,感染加重形成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入院时,因发病时间较长,患者进食较差,精神较差。明确诊断后,尽早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恢复较快。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还见于就医条件不好的患者,多因阻生牙所致冠周炎,早期未予以重视,或未予以规范治疗,炎症加重形成重症颌面间隙感染。此类患者若送医及时,尽早性脓肿切开引流,清除病灶,预后往往良好。但如果送医不及时,延误病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另一类间隙感染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外伤时常因创面异物清理不净,异物留置较深位于颌面间隙内,外伤后感染反复发作,因异物密度差异,各类检查难以找到,有时需多次手术方能彻底清除异物,感染才能完全控制。

3.4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鉴别: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常常有牙痛史,红肿热痛症状比较典型,诊断并不复杂,但是需要与神经血管性水肿鉴别,特别是合并有病灶牙的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排除接触过敏原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因长期服用抗凝药品患者,我科曾经接诊一个患者感下颌牙疼痛,未作处理,夜间疼痛加重,口底区肿胀,呼吸困难来诊。患者入院急诊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体检见张口困难,口底肿胀淤血,舌体抬高,颏下区,及颌下区肿胀明显,压痛明显。穿刺无脓液抽出。考虑口底多间隙感染,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患者出血量较多,并且出血有增加倾向,止血效果不佳,有休克倾向。请重症医学科会诊,考虑有凝血异常,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病情平稳后专血液科治疗。该患者因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血药及中草药,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口底出血,症状与口底多间隙感染相似。这类患者比较罕见,但情况紧急,所以追问病史更要仔细。

3.4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8],所以口腔卫生宣教亦极为重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都因原发灶未及时处理,导致感染加重,多数患者来诊时,症状较重,红肿热痛较为明显,入院后及时完善检查,同时穿刺确诊,尽早进行脓肿切开引流,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导致严重并发症。同时使用足量广谱抗菌素。待培养结果出来后更换敏感抗菌素。切开后每日冲洗脓腔非常重要,清除滞留脓液,加强引流,必要时每日多次冲洗或24小时灌洗[9-10]。治疗过程中注意电解质平衡。感染控制后彻底清除病灶。

参考文献:

【1】王鸿廖天安胡广伟符良斌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8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5205-206

【2】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4-206

【3】安成颌面部间隙感染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97

【4】徐金标,孙鑫,魏军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81832-1834

【5】王晓军,郭俊梅,郭琦,于永红,刘焕磊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55例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1333564-565

【6】丁修明,张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86例临床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66——1367

【7】遆云飞,孙振龙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诊治效果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4539-47

【8】孙玉荣1,苑芳胜2,邵明兰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3032-3034

【8】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9-148

【9】张青松滴灌负压引流法在领面部感染伤口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0-61

【10】华文哲李娜岳海泉等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