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姚尚恳

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姚尚恳

(广西钦州浦北县北通中学535321)

【摘要】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构建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是指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所以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7-02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堂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中有一个重要表现是枯燥的说教,尽可能让政治课从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主体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乐”(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因此,寓教于乐,是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率的明智选择。例如在讲“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中的剪刀差”时,先投影一幅关于一个人用握剪刀的的漫画,由发达国家控制着商品价格。这样学生会马上兴奋起来。然后,我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剪刀由发达国家控制?

这种交换是不是等价交换?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学生会通过阅读书本和相互之间的讨论,马上总结出答案来,变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是实施主体教育的成功之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只有让学生动脑、动手,才能达到学会、会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21自学设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对重要概念、结论、原理进行圈点、勾划;二是指导学生参阅课前内容提示,明确学习重点,思考重点问题,再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三是根据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寻找恰当的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2讨论解疑。有些问题一时在书上很难找到答案,可组织讨论,甚至可以争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或归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问题经过争辩,会逐渐明确,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3点拨化疑。经过讨论争辩,学生可以找到疑难问题的一些答案,这时老师进行点拨补充,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知识明朗化、条理化、系统化。

实践证明:自学设疑,讨论解疑,点拨化疑,能够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4联系实际,灵活举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由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构成的。这些理论性较强而抽象的知识,要由形象思维尚未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的中学生来掌握,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举例,把抽象的理论融入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具体事例之中,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逐步掌握抽象的理论。

通过以上的几个步骤不仅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也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非常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后附问题设计实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本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训练一般来说,要具有四个环节。

①精选实例示范。主要是选择看近几年高考典型试题。

②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③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④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4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