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的实效性

陈碧柳

(浙江永康市人民小学浙江永康321300)

【摘要】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并确保参与活动的实效性,就应该让学生从动手到动脑,从思维到情感全面、全身心地参与。

【关键词】语文;参与;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3-0148-01

新课改的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越来越关注。那种教师一言堂、独角戏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精彩纷呈的学生参与活动。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表面化、浅浮化、表演化的形式主义倾向。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本质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中缺乏务真求实的态度,追求虚美的形式主义。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绝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和轰轰烈烈,而应该让学生从动手到动脑,从思维到情感的全面、全身心地参与。

一、引领学生的自主参与,关注参与的广度

学生参与的实效性首先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即广度上。有些课堂看起来学生非常活跃,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一堂课下来,活跃于课堂上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教学中,教师只给出一个学习的方向性指导,具体的学习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如《四个太阳》,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的想象之美。我们知道,感悟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只有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才会有实际效果。通过哪些句子来感悟和体验,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感悟和体验,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课堂上,只给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任务: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能表达作者美好心愿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然后把你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同学通过情感朗读来表达,有的发表了精辟的议论,有的干脆用绘画来表达。这样,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

其次要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小的船》,这首诗想象奇特,作者的比喻用得非常精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过多地给他们讲解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想象力,不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把自己想象中的小船画出来,这种活动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使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于是一艘艘载小朋友好奇心和独特想象的小船就诞生了。有的课文适合角色表演,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表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在学生对课文初步理解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反复研读课文中自己的角色对话,而且也认真研读了别人的角色对话和叙述性语言。演员精心表演,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增强参与的深度

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浅浮化的根本原因是一些教师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有些老师误解学生参与就要表现的热闹一些,动手、动口的参与才会让人觉得课堂气氛的活跃。殊不知,没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任何形式的参与活动都必然流于浅浮和虚美。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在课堂上表现出主动性,创新性,这样的学生参与活动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实效。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形象思维,激发小学生的思维,重点是借助形象化事物引导他们展开想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经验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话外之音,教师就要抓住“丰碑”这一形象特征,让学生想象“丰碑”的象征意义。你能想象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这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形象吗?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它与课文的题旨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想像激活思维,从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当然,思维总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问题是思维活动的主要载体。要让学生的参与活动增强思维参与的深度,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把问题与情境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问题本身的吸引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教师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分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却忽视问题情境的思维含量,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问题没有少问,却没有一个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情境性和问题性的结合。最佳的问题是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小学低年级的问题应更注重问题的情境性和形象性,随着学生年段的增加,逐步提高问题中的思维含量。

三、注重学生的真情投入,提升参与的效度

学生在语文课堂参与中的效度如何,主要看是否有真情实感的投入。一堂学生参与有效度高的语文课,应该是倾注着学生真挚感情的课。课堂中只有学生和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是真正有效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过程,仅仅有肢体的参与是浅薄的参与,有了思维的参与,虽然在参与的程度上深化了,但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还不一定得到实现,只有在肢体和头脑参与的基础上,整个身心参与其中才是真正有效的参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参与中投入了积极的情感,他们才能在品读和欣赏中感情得到激发,人格受到了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这样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也就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如《再见了,亲人》,通篇洋溢着丰富的情感,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和体验课文的积极情感,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的投入。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亲人”一词的情感份量,通过阅读课文中感人的故事来理解“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感悟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友谊之崇高和珍贵。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对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历史故事,他们缺少切身感受。上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让学生思考几个抽象的问题,就很容易上成干巴巴的历史课,只有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才能上出语文味,才会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它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只有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肢体的参与,更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不需要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地以学生的进步为出发点,服务、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才不失语文课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