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

李豫华

李豫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541004)

摘要:通过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四个方面简要地说明了人对环境特点的感情和姿态反应,对各种环境场所的接近或回避,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等。

关键词:环境;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98-01

0引言

人和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环境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如今也是建筑学家和规划师、风景园林学家在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看,人所生存的环境可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是社会安环境。社会环境指是人际关系,单位、组织关系以及某个民族、社会的传统的特定文化氛围。其二是自然环境,是指人的生存的具体物质空间,大一点的是指河流、山脉、平原、丘陵等;小一点是指人生活工作的场所。我们的环境心理感受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复杂的更小组成单位的环境因子组成,如,①视觉因子:光线的强弱明暗、色彩的鲜艳暗淡、物体排列的整齐紊乱,环境的洁净肮脏等;②听觉因子:声响、音调、节奏、旋律、乐声、噪音等;③嗅觉因子:香味、臭味、刺激性大的刺激性小的等;④肤觉因子:寒冷、炎热、潮湿、干燥、等;⑤其它因子;如地理条件的变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等等。人的心理现象,实质就是脑与环境相作用的产物。任何一个微小的心理活动的变化,都只是脑对环境中某种刺激的一种反映。如不同的光照、不同的色彩会明显引起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其心理状态明显存在差异。如长期生活在繁华大城市中的人与长期生活在闭塞小山村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差异导致在情绪、行为动作上的的强烈反差。

1拥挤

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拥挤,是指由于受到束缚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或情感,是不愉快的、压抑的、消极的。西方学者认为拥挤会引起疾病,也影响个人或整个社会生活,认为一个拥挤城市往往使人联想到不健康外观以及暴戾行为。拥挤是指那种不适的心理状态,它与一种比实用的空间更多的要求相联系,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联系。有时虽然你有充足的空间量,但当你需要独处时,即使具有另外的一二人出现,你仍然会感到拥挤,这是心理拥挤感。大城市中不仅有着拥挤的人群,也有着拥挤的建筑。美国风景建筑师西蒙德(J·Simonds)指出“我们当代的计划似乎是尽量把建筑物在城市堆积起来的游戏。许多我们引以为荣的城区,常常仅是建筑物最高、最大与最稠密的地方。在这些建筑堆里,什么被遗忘了呢?是窒息的人。”

2密度

密度是另一种概念,过分高密度的环境下,人可能感到拥挤,但在节假日里,许多人爱热闹,即使街道与文娱场所人群密度很高,仍然趋之若鹜,不觉得十分拥挤。而由于在狭小的空间内活动着过多过密的人群,比如有急事穿过闹市区,会使人产生焦急情绪,急于越过人群而增加拥挤感,如某人要想取一条捷径,保持预定的速度和避免碰撞,往往是不可能的。弗里德曼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其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刺激,无论我们对靠近我们的其他人有什么反应、喜欢或厌恶,增长着的密度总会加剧这种反应。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Milgram)认为当人们被近承受过度的刺激时,便体验到了感觉超负荷,这就干扰了人的正常工作能力。他还认为造成社会上人群相互关系紧张有各种城市环境因素,如过大的人口密度、噪声、交通等,破坏“个人空间”及人在感情上的基本要求,引起城市居民的心理负担。

3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在社会环境中包括了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而当考虑自己的空间时也得要考虑他人的空间。人际关系的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对自己周围空间的使用。索默(R·Sommer)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思义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它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所谓“个人空间气泡”,它控制着人体之间的距离。个人空间气泡又可称为身体缓冲区,它是随着身体而移动的。索默用一个城市公园内一个人单独坐在休息椅一端为例,如果另一陌生人来到椅子前坐下,不坐在另一端而坐在当中,这时原来那人会改变坐姿而偏向另一边,表现出不自在,使后来者轻轻走开或者自己走开,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求,即个人休息时的独处领域要求。个人空间体现了微观空间中心环境——行为关系,它是可移动的有领域性的空间。个人空间是社会的,因为其存在仅仅是当另外有人有意或无意地闯入时,才能被观察到,因此它是看不见的个人空间领域。个人空间随着年龄、性别、人种、民族、文化习俗和彼此的姿态等而变化。

4私密性

个人或人群有控制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即要求其所处环境是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按自己的想法支配环境和在独处的情况下表达感情,进行自我评价的自由。私密性有孤独、亲密、保留等状态。罗伯特·索默在《私密性的社会生态学》中谈到图书馆读者的私密性要求时认为:“对许多图书馆读者而言,私密性的感觉是不可缺少的——随心所欲能看能写,不致打扰别人,也不致为人所打扰。很少有地方象图书馆阅览室一般有具体的方案保证私密性的存在。在许许多多公共机构中,图书馆是少数几个不允许人们相互交谈的机构之一。”从其对阅览室的调查可以看出,最初十个到达者当中,经常有五分之四的学生是一个人进来,他们均选择空桌子角端的椅子,这是一种维持个人心理安静的私密性要求的反应。公园里的桌椅设置也反应出对私密性的考虑。个人游园时往往喜欢独处,与陌生人同坐在一条椅子上;夫妇、恋人游园休息时,希望座椅能离开公园路径,并在有所隐蔽的场地。“家”是住户自己的生活空间,可以放松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穿着,可以有比较随便的行为举止,因此,容纳“家”的住宅是私密性场所,是内向性的建筑,尤其是卧室。

以上通过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四个方面简要的说明了人对环境特点的感情和姿态反应,对各种环境场所的接近或回避,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等。表明了人是从环境的刺激中得到各种信息,环境的认识是由感觉器官与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在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