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培育信任——大学生考勤制度管理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以人为本,培育信任——大学生考勤制度管理的思考

李红

李红成都大学医护学院610000

摘要考勤制度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运用培育信任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更人性化的体现。

关键词以人为本考勤制度思考

高校学生的管理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考勤制度对学校来说,的确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国家教委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国家教委颁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要求,各高校也都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考勤制定了相应规定。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知识人才的主要基地,对每一名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针对管理范围内的学生设置考勤制度,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是培育信任的管理理念,更是人性化、合理化的表现。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校考勤遇到了来自同学和教师各方的质疑,在高校管理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1]。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创造性地提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观点,其目的就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在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为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将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才能更好地应对学生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首先,转变管理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方法,按照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来进行科学的管理方能奏效。一方面,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何种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其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采用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对象,而是把学生纳入高效管理的实施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我校在学生管理中,推行以学工办指导下的、以辅导员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而此项工作则由本学院学生会学习部负责。而学习部的成员是面向全院学生,按照《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学生会章程》中的干部选拔要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面试、考核和任用的。也就是说,全院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中。我院学习部从实际出发,奉行“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认真进行每天早晚的考勤管理,其职责主要包括考核院校各班早晚自习出勤率,纪律,早退等情况。在工作中,该部门主要与各班班委进行交流沟通,将其建议通过班委传达给各班同学们。同时,也通过班委了解本班同学们对其部门的工作方法,从而促使管理方式更加完善。该部门因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热诚服务的态度,用心灵去与同学之间沟通和交流,广纳贤言,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让干部与同学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使其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从而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干部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同时又在广大学生群体当中树立的楷模标兵,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从学校管理方面考虑,“以人为本,培育信任”的考勤制度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学校的考勤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其融入"以人为本,培育信任"的理念,是学校一种制度与文化素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结合,同时也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育者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融洽和信任的教学管理环境,使得学院教学管理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最后,严格的考勤制度是“表”,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才是减少学生缺课行为的“里”,是关键所在[2]。.将零星的考勤出勤率及早晚自习考核管理过程中,作为常规先进班级的一项考核标准及指标,只是班风、学风的整体表现;然而每个学生状况等方面都不同,自身修养、心理状况及领悟能力等均有所差异。据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过于单纯和幼稚,经不起挫折等等[3]。以上心理问题对高校教学管理者来说仍然存在挑战,目前,我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保持其永久的活力?如何调动另一部分上进心和积极性均偏低的学生参与学生自治工作、配合学生自治工作?因此高校要深入完善考勤制度,还应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才是真正从内源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见,如何采取多种创造性的方式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内源性的改变,是我们目前面对并将着手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君,王一鸣.对高校考勤制的质疑与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13(1):190.

【2】刘福汉.高校辅导员如何合理实施学生考勤制度[J].哈尔滨技术学院学报.2011,(4):72-73

【3】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