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3

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质性研究

黄渝曾兴蓉

黄渝曾兴蓉

(四川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67)

【摘要】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转血透治疗的真实心理感受及需求,为此类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护理。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10名转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并深度分析资料。结果将由腹透转血透的病人的心理历程归纳为五个主题: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结论患者经历每一个时期时,均有自己独有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透;心理状况;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389-02

目前,全世界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1】。透析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腹膜透析作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和保护残余肾功能的优点【2】。近年来腹膜透析技术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居家进行腹膜透析时自我护理不当而退出,从而转为血透治疗。2015年4月,笔者采用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转血透各阶段心理情况,旨在帮助医护人员理解其心理状态,协助患者正确应对各时期的心理体验,进一步深化护理内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退出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11例患者。入选标准:退出腹透并且已经正常血透的患者;精神、记忆能力正常;能用语言清楚表达其自我感受而又愿意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明确诊断有抑郁症、严重精神疾患、不合作者。调查样本量采用资料饱和的标准执行。访谈人员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先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其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预约访谈时间,选择个案同意的地点如单人病室、腹透办公室。每个病例访谈1-2次,每次约30min。

1.2.2资料分析

对访谈内容进行全程使用录音笔录音并简要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誊写文字。借助max-qda10软件,将文本资料反复阅读逐句从含义层面整理、编号、分类、归纳、提炼各层主题。采用Coliazzi[3]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①认真仔细查阅所有访谈记录;②选取具有重要意义的进行陈述;③对重要观点进行标注;④将标注后的观点总结;⑤原话叙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提炼主题;⑦向患者最终确认。最后,研究者遵循一定的次序和主旨进行整理,插入自己的思考,归纳提炼主题。

1.2.3质量控制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出腹透患者。研究者与患者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有助于完成资料的收集。由笔者把访谈录音、笔记转换记录成文字材料,誊写的文字材料返回受访者,确保研究内容的真实性。

2.结果

2.1第一阶段否认期

每一位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尿毒症时,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抉择,根据个人及家庭的情况,他们最终选择行腹膜透析治疗,但经历腹透治疗之后,他们已经和身体的腹透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因为腹透反复感染、疝气等原因,医生告诉他们腹透管必须拔出,只能换用其他方式延续治疗,此时的患者往往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他们不相信就此就要和腹透绝缘了,感觉自己离死亡更近一步,中年患者表现明显。大部分的患者还是能很快停止否认,接受新的治疗方式—血透,然而内心依然是很难过的,也有部分患者将一直处于此期直到死亡。H说:“我才感染了一次,别人都感染好多次了,怎么我的就不行了呢。”K说:“我不相信,医生的结果是不是查错了,我怎么可能真菌感染呢。”短暂的否认期是患者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时间过长,对病人会产生巨大的伤害。

2.2第二阶段愤怒期

在患者面临要拔管时,他们往往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内心非常气愤,有时候暴怒,有些病患还很嫉妒,他们常常很生气,带着怨恨的情绪对着家人、医护人员,抱怨家人照顾不到位,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百般挑剔,甚至责骂别人,以发泄他们的苦闷与无奈。参与本次研究的大部分患者均表现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不满。C说:“我没有力气,腹透都是护士做的,肯定是她们手没洗干净。”B说:“我以前有问题问他们(医生护士),都爱理不理的,他们要是多给我讲点东西,至于造成我今天这个样子吗?”F说:“做腹透不影响我上班,现在一周要来两三次血透,没办法上班了,还要有人陪。”D说:“手术前给我个单子就让签,又不给讲清楚我这情况能不能做腹透。”

2.3第三阶段协议期

待愤怒的情绪渐渐消失后,大部分患者逐渐接受不得不改做血透的事实了,他们把希望寄托于血透或能找到合适的肾源,渐渐积极的配合治疗,此阶段也有否认和愤怒,只是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的反应了,并且充满的悔意。E说:“医生要求做1.5%的腹透液我非要做2.5%的,现在腹膜也没功能了,现在做血透,要好好的听医生护士的。”B说:“当初要是听小王(腹透护士)的不要重复利用碘伏帽就好了,这下我要好好保护好这根管子了。”J说:“护士反复给我讲,让我不要用肛袋把腹透管包起,我总觉得她们没事找事,结果反复感染,是我错了,如果不用拔管,我再也不得那样做了。”

2.4第四阶段忧郁期

经过了前面三个阶段一系列的反应之后,他们往往表现的很悲伤、情绪低落、沉默、抑郁和绝望,语言减少,对任何东西都不是很在意,不感兴趣,部分患者表现出后悔的情绪,经常自责,有时也怨天尤人。G说:“血管细了,瘘也办法法造,就只有靠脖子上那根管子了,离死不远了。”A说:“阎王要你三更去,不会留人到五更,少种治疗方法就是阎王要收我了。”K说:“以前腹透的时候还有小便,现在血透过后一点都没有了,活着真没意思”。缪群芳【4】等研究表明,多数患者认为血透治疗效果差,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易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自责、无用感,处于一种极度悲观、抑郁状态。

2.5第五阶段接受期

拔管势在必行了,没办法改变了,大部分的患者也就坦然接受了,部分已经正常血透的患者已经显得比较平静了,他们坦然的接受了血透的治疗,不与人闲聊了,自己也不想提及。C说:“现在血透也还是可以,不像腹透那样一天三四次,血透一周只来两回,透完了就没得事了,没那么麻烦。”I说:“其实血透也挺好的,我不用担心一不小心又感染了什么的。”H说:“其实做腹透也烦,做了做的就不想做了,现在血透的时候都是护士操作,他们技术可以,我也相信她们。”F说:“已经这样了,总不能等死吧,娃娃还小,我还要为他做点事。”

3.讨论

对于退出腹透进行血透的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不恰当的心理护理或置之不管,部分病人可能会有过激的行为或轻生的念头,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心理反应,才能帮助患者度过这段煎熬的时期,让患者更快走过低落期,尽快走上原来的生活轨迹。

3.1防止意外

患者经历了不得不由腹透转为血透的复杂经历,对血透需要重新认识,并需要血透相关的更多知识,他们内心表达了对生的渴望远比最初选择腹透时要强的多,但是,他们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愤怒、悲观、忧郁的情绪。此时,是他们内心最为薄弱的时候,在寻求生的过程中,血透对他们显得很陌生,这种复杂交错的情绪对他们的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患者往往会走极端,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安抚患者的情绪在拔管初期显得非常重要,这需要家属、亲朋、医务人员和社会的相互协作。

3.2加强宣教

对于有过一段腹透经历的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患者往往都会促景生情,在访问的患者中,有四位每当陈述,每当提及那段腹透经历,心里都有一道疤痕,对医务人员或多或少都有些责怪,一方面来自于医务人员讲解、服务不到位,他们没有充足的医学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医院大,病人多,医务人员做不到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责怪自己及家属对腹透的不重视,他们不希望在血透过程中重蹈覆辙,从而增加他们心理上,身体上,经济上、照顾者的负担。提高医保制度,多地区医院建立透析中心的任务势在必行。阚蓉英等研究表示87%的患者想了解自己真实的病情及后续治疗情况【5】。同时,患者在失去腹透治疗的方式之后,如果没有合适的肾源,血透便成了患者唯一能够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作为医务人员,要为患者的生命负责任,多给患者了解血透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例如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肾友会,每周开展知识讲座等,有研究表示,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效果比较明显【6】。

3.3增强沟通

在经历了拔管之后,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增加了一丝不信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医务人员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7】,目前挑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语言沟通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在这几年推出腹透转血透的患者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并且有一部分是彝族患者,我们应从这两方面下工夫,与他们建立无障碍通道,增加图文资料介绍,在与患者沟通时邀请他们同族的病友或家属共同协助我们医护的沟通讲解工作。

4.小结

患者的心理发展并不是全部按照五个阶段进行的,有个体差异,有的提前,有的推后,有的甚至可以重合,并且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在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理解力较差,因此,护士在护理此类患者的时候,需要掌握各阶段的表现并给予合适的心理疏导和血透教育,采取易懂的方式教育患者,缩短患者的不良情绪期,让患者更快适应血液透析,接受血液透析,重新开启新的生活模式,帮助其回归社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亚君.对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内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1-292.

[2]冯明亮,张辉,郑少丽,等.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3(11):219-221.

[3]ColaizziP.Psychologicalresearchasthephenomenoiogistviewsit[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9:48-71.

[4]缪群芳.归因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6,12:1138.

[5]阚蓉英,张学军,郑建华,等.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抗凝连续性肾脏代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9):46-47.

[6]李冬梅.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209.

[7]赵振华,柴文凤.医患交谈技巧及语言技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