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赵波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赵波(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职工医院检验科1614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7-0232-02

【摘要】目的研究353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清雌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妊娠晚期达到高峰,这些性类固醇激素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临产孕妇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往往伴有大量出血,极易诱发DIC等意外情况。为了解临产孕妇血液凝血功能出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353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为临床诊治产科意外提供一定的检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产科收住入院的正常待产孕妇353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在26.5岁,平均孕周38.6周。临产孕妇本人无出血性疾病及肝炎病史。产前无并发症,未使用任何药物。正常对照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健康非孕妇女60例,年龄23~36岁,平均为27.8岁,全部经查体、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者,无凝血机制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

1.2检测仪器和试剂

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L-3000型血凝仪,所用试剂、定标血浆和质控品均由美国InstrumentationLaboratoryCompany提供。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和处理

抽取临产孕妇和健康非孕妇肘静脉血1.8ml,注入含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抗凝管中,颠倒混匀,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高脂、高胆红素、溶血标本弃之),贮存于-20℃冰箱待检。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INR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提供的公式计算。

1.3.2BBB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用X±S表示,组织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临产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PT、APTT、TT、FIB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见表1。

表1两组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X±S)

组别nPTAPTTTTFIB

临产孕妇组24310.31±0.6929.5±4.0313.45±1.033.75±0.82

对照组11012.43±0.8734.4±3.9213.86±0.972.84±0.78

T34.3014.854.9113.64

P<0.01<0.01<0.01<0.01

3讨论

凝血四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I、Ⅱ、V、Ⅶ、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FIB是一种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以止血。另外,FIB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时,其膜上形成纤维蛋白原受体GPIb/IIIa,通过纤维蛋白原的连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成为血栓。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过程,机体的各项指标会有所变化,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和娩出。凝血四项分别反映的是外源凝血系统、内源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功能。妊娠妇女,特别是晚期妊娠妇女,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纤溶系统也发生改变,纤溶活性降低[1]。机体的这种改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极易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而诱发DIC,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从本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临产孕妇组PT、APTT、TT值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FIB值高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临产孕妇PT明显缩短,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倾向,可能与因子Ⅱ、V、Ⅶ、X等增加有关;APPT明显缩短,可能与因子Ⅷ、Ⅸ、X、Ⅻ等增加有关;TT明显缩短,可能与纤溶活动有关;FIB升高,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有关。这些因素在正常分娩过程中对产后有效止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妊娠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其叫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适度高凝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从妊娠3个月左右起,孕妇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加,大部分凝血因子(II、V、Ⅶ、Ⅷ、lV、X、Ⅻ等)增加,血小板增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目]。这种变化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加剧,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在凝血同时,继发纤溶活动也开始,以清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这种变化持续到产后3~4d才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

在孕妇生产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妊高征、低血容量及宫内感染触发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高渗盐水引产、胎盘残留、宫内感染等,又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这些病因导致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引起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减低,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增加。

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叫]有异常出血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排除DIC的可能:动态监测PT,APTT,TT,FIB等指标,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当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呈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1.5g/L呈进行性下降或>4g/L,血小板<100×109/L,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阳性时,应诊断为DIC,并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总之,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倾向,使其发生意外(如DIC)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产前及产中及时动态监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3P实验等相关指标,对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韦继明,陈彦华,谢汉熊,等.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在正常妊娠中的变化和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的意义[J].上海医学杂志,2006.

[3]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裘晓春.31例临产妇血浆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统计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3.

[5]托马斯.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