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颜燕华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中心卫生院316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止痛中药治疗。结果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为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针灸;中药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而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多发于未婚女性。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期(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经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1.2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病例均在门诊收集,并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3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8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10例;平均病程为(2.8±1.2)年。对照组3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6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9例;平均病程为(2.6±1.5)年。两组病人的病程、年龄、疼痛程度及月经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辩证加减。常规消毒后,用0.30mm×50mm毫针在上述穴位进针约1寸,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以lcm左右长艾条固定于针柄点燃,灸2至3壮,约30min起针,每日一次。经前5天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针灸三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止痛中药治疗,蔡小荪治痛经基本方:当归15g、川芎6g、白芍12g、桃仁9g、红花9g、延胡索12g、香附9g、牛膝9g、丹参9g、甘草6g,辩证加减[2]。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经前7天开始服用,至经期第三天停服。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经部分制定。治愈:治疗后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者;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用止痛药即能坚持工作者;无效:腹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变者。

3、2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多由起居不慎感寒,抑或素体阳虚宫寒,胞脉失于温养,血液运行不畅,机体不能适应经前血海充盈,经期由盈而泻气血骤变的生理性变化.致病因乘机作祟,使气血瘀阻胞官、胞脉。而随月经周期发生腹痛。其产生的主要机理为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排出困难,即“不通则痛”。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针灸取穴,关元属任脉,通于胞宫,与足三阴经交会,针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脾、肝、肾;地机乃脾经郄穴,可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3];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效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调节盆腔脏器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局部组织释放阿片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4]。基本方中桃仁、红花、丹参、牛膝活血化瘀,利血止痛;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以增气血治本;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养血理气之功效。

综上所述,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较单纯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3-266.

[2]王隆卉,蔡小荪.蔡小荪教授治疗痛经用药经验治疗[A].新中医2005,37(5):18-19

[3]张璐砾,戴铭,刘玉筠,等.班文秀针药并用治疗妇科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7):1453-1454.

[4]范刚启,钱俐俐,赵扬,等.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J].中国针灸,2013,33(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