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式街区下的城市活力空间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基于开放式街区下的城市活力空间营造

钟富有

关键词:开放式街区;活力空间;营造

1、开放式街区的内涵

“街区”一词是从英文“block”直接翻译过来的,与我国传统的“街坊”一词相对应,开放式街区是指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建筑上既有连续的空间,又有相对独立高耸的塔楼展现自由的形体,从而形成创造性的多样化空间,街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居住、工作、购物、交流动态云集,沿建筑的边界都将产生丰富的交流与交换,不论被实体包围的空间还是被实体围绕的虚空间都将激发多样的活动,产生多元的碰撞,同时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优化配置,共享资源。

2、以天津金三角地块为例的城市活力空间营造

2.1背景

天津金三角地块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平区,由福安大街、禄安大街、和平路围合而成的三角区域,基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周边已建居住区和商业,未形成商业氛围,南侧紧接全国最长的和平路步行街,项目所处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方面,紧邻福安大街和禄安大街大尺度的交叉口,车速较快,行人过街困难,规划公交快线M4、M12从禄安大街经过并设有站点,与市区、火车站、机场等地的联系快速、便捷,复合型的功能和TOD的发展理念为本项目的形成带来市场和活力。

2.2适度的尺度空间

小街区尺度下大多数街段设计要短,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这样,街区包括相邻街区每个地方对于所有居民步行很容易到达。几个相邻街区中有商业、学校、公园、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人们可以在不使用汽车的情况下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最理想的选择或许是那些在70-150米间的地区,本项目将用地划分为三个街区,每个街区长度小于110米,每个街块既有连续的空间,有相对独立高耸的点式高层展现自由的形体。三个街块高耸的点式高层与结构的裙楼在内部形成公共空间,使的“破碎”的街道是的公共性真正伴随着阳光和绿地进入基地内,让建筑有更多的立面面向街区开放,展示街道和城市活力。

2.2复合的功能构成

街区展示了一种混合的都市氛围,布局了公寓、酒店、写字楼、保障性住房、公共配套及商业等复合功能,建设绿色多功能的塔楼,每幢单体采用的主要是竖向叠合、而非水平方向的功能混合,这种垂直分区的方法,在达到功能混合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各功能布局的相对独立。街区集中了生活、工作、娱乐等多种活动,并根据区域优势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不但节约交通的通勤时间,更能高效提升居住办公人群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具活力的现代都市生活气息。

2.3开放的建筑底层

高密度的发展带来人流、不同种类的服务及商机,促进社区的商业发展,公交引导的高密度社区营造热闹、安全的环境,实现24小时全天候全年运营。建筑的底层空间的功能和街道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做为商业、文化功能还是围墙、停车场不光是影响街道空间界面,更重要是影响城市活力。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慎重考虑了建筑体量、分布及空间尺度等因素,在建筑底层营造极具新鲜感的空间感受和令人愉悦的商业氛围。大体量的建筑出现在需要商业激发点的地方,均为大型的商业或娱乐设施,是吸引、汇聚、分流人群的集合体,也是确定方位感的标识,而小体量的建筑则穿插其中,为餐饮、零售等业态。

2.3丰富的建筑立面

开放式街区内建筑不再是单一风格,简单序列的变化,凸起的地标,街道与建筑独立设计,而是需要思考街道与街坊,个性建筑与人居环境,对光线、视线、开敞面积、邻里交往等的心理需求,以及街坊的城市形态作为切入点,营造丰富的建筑立面形态和城市景观。

2.4宁静的交通流线

业态的确定使得总体规划布局、建筑群的分布情况与体量大小、流线与空间的布置变得顺理成章。开放社区不代表完全开放给机动车,更多的是针对非机动化交通的公共化,增强片区内部以及与周边的可达性。鉴于项目体量,通过对周边的环境深入分析,内部优先考虑行人和自行车系统,构建多层次的行人连接,延续至和平路步行街,流线以尺度宜人的小巷串联,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丰富的步行立体系统网络。外部通过速度限制到警察执法到物理设计的方法降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提高所有出行者的交通安全。借助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降低停车位配建比至每100平米0.15个停车位。

2.5活力的空间环境

在TOD复合社区的街区型开发设计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场所,公共性线形城市街道生活与半私密性的面形院落生活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共同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工作气氛。

在街区内部,建筑群体沿周边布置,并运用空间的开闭围透、视觉的扩张伸缩、形态的多元变化共同限定出一个具有围合性、休息性、私密性的庭院空间。在街区外部,公共线性街道空间可以设计为绿化公园,儿童乐园,露天市场,露天展览空间,户外健身场地,以及商业步行街等,丰富的公共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类型的休闲文化活动。

2.6包容的街区生活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从根源上讲在于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在街道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小街区更加灵活的空间模式对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对人群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包容,增强了整个社区的安全性和活力。

结束语

单纯的功能必将不能满足开放式街区的要求,城市活力丰富的街区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功能复合,开放式街区提供了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开放式街区所提供的随处可见的公共活动空间、活力十足的街道、建康丰富的街头绿地、丰富多元的建筑形态等空间中实现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通过开放式街区发展模式营造活力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方式,实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怡然自乐”的精神向往和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孙飞街区制背景下苏州市住区空间开放性及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2]杨红梅对封闭式小区走向开放式街区的思考城市建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