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微观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微观机制研究

颛静莉高洁

颛静莉高洁

[摘要]弄清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创业与就业无关论、失业推动创业论、创业促进就业论等相关经验研究成果虽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但仍未能就高校教育而言,明确创业影响就业的微观机理。因此,本文认为注重高校教育特定环境中创业影响就业的机制和效应。

[关键词]高校创业就业

当前,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大学生成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合理地理解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内涵和特征,实事求是地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的联系和区别,与时俱进地厘清创业教育与就业的辩证关系,切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领域

创业教育并不一定是培养企业拥有者,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大学生去创造岗位,只是想尽可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更多大学生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更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服务,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来看,高校正在完成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承担体,“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概念,而是更具有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认为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枝节性的、附加性要素,而是真正体现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本质要求的,能够拉动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的教育实践。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创业教育,层层深入,这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

(二)创业教育是国家促进充分就业的必然举措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而非强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占到国民经济发展所提供就业岗位的一半,国家就业形势十分紧张,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特别是发挥高科技高智能人才在创业活动中的先进性,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助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2008年一项针对四川大学的调查显示,该校1998年以来156例创业活动中,失败的占83.97%。失败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创业技能,占到96.18%,第二是缺乏商机,第三缺乏创业企划,第四是缺乏融资渠道,不能整合资源、缺失团队建设。可见,要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必须首先大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行动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不能满足现状,必须大胆开拓,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

(三)推进创业教育是国内高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大学生创业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7年一项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为毕业生总数的20%至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工作重点和水平存在差异,但全国各省市和高校均加大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开展。

清华大学是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内院校之一。1998年5月,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亚洲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并催生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清华大学还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旨在研究创业理论、把握创业需求和指导创业实践。

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通过几年发展,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2008年3月,宁夏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全面启动,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共同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和服务活动。

2008年11月,江苏省在全省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确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提出通过3年的不断探索和连续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省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展开。

河北省在2010年也建成了一批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部分高校也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主体一致,均为大学生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目标一样,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是人本身先天具有的,这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人必须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同时也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高校教育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与周围事物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可见,大学生不断提高的创造力,不但是衡量高校教育中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其教育目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常识,并激发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基本的创业者素质,增强其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将来的创业和就业奠定素质和理论基础,进而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从实践出发,构建高校创业就业互动微观体系

就业与创业之间的互动,应当重视在高校中的微观互动,这不单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路径、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完善学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和工作机制的需要。就创业两个体系组成的微观互动体系,是整个社会就业体系与创业体系的基石和载体,有利于突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互动性,推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而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

(一)创业教育与就业实践能力互动。创业是一项实践活动,他能促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更完备的技能;培养大学生创业式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式进取心。它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潜力,鼓励大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充分就业的必然路径。自主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难题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就业创业教育互动。

就业创业教育的互动首先是在内容和流程上互动。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指出,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面向毕业生为主、以就业创业服务为中心的“就业创业指导”,而要转变为面向全体在校生,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评、创业教育、就业辅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同时,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体系应当具备流程性和一贯性,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应该集中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上,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探索,逐步明确各自的就业创业定位;对二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养成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对三年级学生,重点是就业创业的“实战”指导,帮助他们尽可能缩短就业创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使其尽快实现成功就业创业的目标。

其次是在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互动。

从古至今,教师普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他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者的位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然而,在目前的中国高校中,有不少的多教师仅仅是位“传道”者,而且,这里的“道”也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大学教师上课授课,下课走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对于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的转变,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育人观念。培养一支具有创业意识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尤其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多个方面,勇于担当;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造就一支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首先,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一线教师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业理论研究,立足专业教育实际,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平时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案例研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趣味性;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由社会各界聘请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在岗前培训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广大教师了解、认识、接受、宣传、实践创业教育。

再次,鼓励广大教师坚持教学创新。引导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适当引入小组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品格和创业素质的塑造。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他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转变育人观念,把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不能狭隘地看待高校创业教育的功用,它不仅仅针对极个别大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都大有裨益。一个人具备了承担起创业重担的素质,就更能在就业岗位上一展身手,大有作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并行不悖,其目标都是要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注:

[1]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53.

[2]张雪梅,徐建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2012,6

作者单位:颛静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邮编:071000;

高洁,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邮编:071000。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1-1089,课题名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