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书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金融的逻辑》读书报告

周玉霞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一、内容概述

《金融的逻辑》一书作者是陈志武,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时刻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籍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书本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作者对金融的认识与理解。

二、好词好句摘抄

(一)金融的核心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二)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

(三)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的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四)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形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这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五)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同时进一步让政府退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

(六)在传统社会里,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靠的是家族、宗族。如果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休金、保险、信贷,这些证券被人格化地表现在后代的身上,后代正是这些证券工具的具体替代。

三、读后感想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想的是这本书大概都是一些非常理论的语言,出乎意料的,作者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和例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一个与金融有关的想法。读完这本书,比起以前,我对金融有了更多的认识,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有很多我非常认同的想法,但是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一)关于价值论。在阅读序言部分时,作者提到自己在学习中最大的观念上的冲击莫过于价值论。我在阅读这里时,也觉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中三年,我们政治课上每一天背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却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作者说“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看了作者所举出的例子,花去很多时间建造出来的大楼,如果没有任何人要使用它,那他也就没有了价值,一代代的银河计算机,无论研究员们用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去研究出来,但是它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已经没有任何人需要使用它们,因此他们以为是没有价值的。这些想法打破了我们在过去的书本知识中学到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观点,无论是商品也好,证券也好,现在和未来的价值确实不应该由过去的成本来决定,过去的成本所决定的大概是在过去的那段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的价值,而不是这个商品的价值。

(二)借钱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是放在我的日常生活里面,我一定不会觉得借钱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是我们现在还只是一个学生,不会感觉到什么特别需要钱的时刻。所以我会很主观的觉得欠着别人钱,心里会特别的有负担。但是从书中学习到的看来,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借钱是一件好事。从家庭看来,如果一个家庭想买房子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时候该怎么办?如果等存够了钱再去买房子,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已经要到晚年的时候才能住上这个房子了,但是我们可以借钱!也就是利用金融手段,例如按揭贷款,这是当下很多家庭都会选择的方式;从国家看来,国库富有,但是百姓却很贫穷,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从书中作者举的一个事实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历史上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现在几乎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那些需要借钱花的国家现在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对国家而言,借钱也是一件好事。不需要借钱的政府,因为不需要依靠百姓,所以会更容易导致专制腐败,国家也就没有办法好好的发展,反之,借钱花的政府,他们依赖百姓,需要百姓交税,所以就会催生民主。

(三)养儿防老是一种投资?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儒家文化,关于孝道的观点,作者也不止一次提到儿女其实就是金融产品的一种替代,可能从理论层面上看来这些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出发,我非常的不认可这种说法。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可以用一种理论的东西来衡量的。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下,很少有父母在孕育一个宝宝的时候心里就在想,我以后老年了要靠这个宝宝生活。如果把生养一个孩子说成是一种投资,那么也太没有人情味了。至少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我的父母是在对我的成长教育做一种投资,而是真心实意的希望我能够好好的成长,才会给予我如此多的爱、时间、金钱等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是可以单纯用一种理论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即使是有这种想法的可能性,也不是基于一种投资,这个投资也不是家庭关系中的全部。

四、结语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获得了很多,认识到了很多,可能有一些我的想法是十分片面的,不成熟的,但是真的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对金融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