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3

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李福军

——以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

◆李福军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认证标准不统一,证书管理混乱,认证形式单一,培训、认证与就业脱节,证书认证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实施高职本科试点的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从职业资格认证入手,通过办学实践,在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云南这样的边疆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要想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从1994年开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了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应运而生,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固然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认证标准不统一,证书管理混乱,认证形式单一,因不能对职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价,造成认证与教育和就业脱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

2002年8月28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一精神要求高职本科院校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能力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的资格认证制度初步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形态的转轨,实现了由企业内部考核向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社会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并正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职业能力导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且和其他管理制度联系紧密,正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要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给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指明了方向,高职本科院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职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及职业资格认证现状

目前,高职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社会能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大部分高职本科院校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与社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此外,高校扩招导致高职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盲目学习、盲目考证,无法进行正确的职业能力定位,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导致了高职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乏,职教本科特色不突出。

在职业资格认证领域,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过多的同时,“考证”乱象也突出。很多培训机构挂靠名校、名企招揽学员,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但收取高额学费后却并不兑现承诺。有些行业自行组织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自主命题考试,协会会员企业内部形成“默契”,只招收“考试合格”的求职者,又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职业资格考核”。追随“考证热”的高职本科院校学生不仅要取得高学历,还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手上拿着一大把证,可就是找不到工作。这已成为热衷考证的当事人、组织考证的管理者、用人单位甚至是旁观者都心知肚明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本科院校与培训、认证机构应以促进就业、转换职业和提高劳动者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为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这正是我国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要求。但是,我国现行职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各有侧重,存在单方面的倾向,难以达到“双证书”与“双素质”、“多证书”与“多素质”相匹配的目标。因此,必须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二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效沟通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增强高职本科院校学生具备适应生产和技术发展、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探寻一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水平、职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认证为国家造就优秀技术人员队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三、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

1.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简况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经云南省政府批准,2008年开始成为“高职本科试点院校”,是云南省“专升本”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列为“云南省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院还拥有一系列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批“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纪委“全国纪检监察对外宣传点线工程示范点”;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首届理事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云南省总工会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计划先进单位”。这就形成了国内有影响、省内领先的集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办学特色。学院践行“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建院,特色立院,服务兴院”,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应用研究型高职本科学院为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学院采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等办学模式,通过共建与联合的开放办学机制,积极拓展各类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领域,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为云南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学院在校政、校企、校校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学院在云南省纪委的指导下,双方合作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取得丰硕成果后,学院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校政合作,积极策划、组织申报论证,于2013年在全国首创了将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云南纪检监察学院”,引起了中纪委、云南省委、省政府、省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根本任务。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课程教学论(应用化学、小学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还招收“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院现开办的全日制高职本科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秘书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应用化学、艺术教育等,全日制专升本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列为校级“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近两年新立项国家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和“云南省科技重点项目”各一项,云南省教改、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和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共六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

学院建有设备总价值1200万元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50余家企业、中等学校、小学和幼儿园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高职本科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设有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还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通过“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三个抓手,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学院下辖的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站是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专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的定点机构,为本科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的探索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资格证+毕业证”的双证制,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资格认证主要依托学院的专门机构——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站,面向校内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展多种专业(职业)的继续教育,从而增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活力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社会服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效办学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以职业资格认证的实践性为主线,围绕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其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设措施,在理论层面上,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角度出发,不断探索高职本科试点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构的实现路径,以建设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高职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培训站和各级教学科研平台的作用,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利用好校内外办学资源,促进职业资格认证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提高了高职本科的办学质量。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突出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能力为导向着力培养高职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培训,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系统,突破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难题,很好地协调了职业资格认证与学校教育、社会需求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参照职业标准,教学模式上教、学、做结合,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训等环节注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调研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业内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论证及审核,以保证各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效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实施高职本科试点的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学院以“卓越职教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了结构层次丰富的高职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学术研究逐年进步,产生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学院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各类学校强强联手、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创新共赢,已建成校外优质实践教学基地50余个,建设了17000平方米的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形成了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良好运行机制。“职业技术教育学”列为云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重点培育学科,学校从政策、资金、师资各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

学院在着眼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从高职本科职业资格认证的视角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职业技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在理论上做了积极探索,有力地促进了云南高职本科试点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实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就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夯实专业基础和提升综合素质,推行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把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构建高职本科灵活开放的教育系统;突出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高职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学历教育当中。学院规定,取得国家认可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可免修一门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从某种程度来说,毕业生所持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促进其就业。目前,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文秘、应用化学(药学方向)等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目前,学院实现了98%以上的学生持有“双证书”,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作者简介:李福军(1972—)男,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和职业资格认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