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3

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探讨

陈百坚王晶(通讯作者)吴雪洵丁邦晗

陈百坚王晶(通讯作者)吴雪洵丁邦晗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候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对中医证候中血瘀证形成有诊断意义的、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的以上27项进行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主成份分析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结论:瘀血证是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参考主成份分析结果,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对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血瘀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血瘀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061-02

ThrombusformerstateandthecorrelationofbloodstasisChenBaijian,WongJing,WuXuexun,DingBanghan.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1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mbosisbeforestate(PTS)andthecorrelationofbloodstasis.MethodsKclasscenterclusteringmethodisused,theclinicalfeaturesof154casesbeforethrombusstateandTCMsyndromedistributionregularityofclusteringanalysis;Thediscriminantanalysison27itemsoflaboratoryindexes.ResultsTheanalysisfoundthatbloodstasiscombinedwith93cases,accountingfor60.4%.Laboratoryclotting,liverfunctionandinflammationfactorssuchasindicatorsofabnormal.ConclusionsBloodstasissyndromeisthestatewhereitwasbeforethethrombosisinpatientswithoneoftheimportantsyndromes,thediagnosisofbloodstasisofTCMhascertainsupplementaryrole.

【Keywords】Thrombusformerstate;Bloodstasis;Clusteringanalysis;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又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HCS),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原因使血液处于极易凝结的病理状态,具体地讲,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亦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是动静脉及微循环中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符合血栓前状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探讨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之血瘀证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

入选符合血栓前状态诊断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病例154例,其中男性87例(56%),平均年龄(61.37±15.57)岁,体重指数(BMI)为22.19±2.68;女性67例(44%),平均年龄(61.01±15.89)岁,体重指数(BMI)为21.99±2.58。男女病例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2.1诊断标准

参考《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1]中的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DIC、pre-DIC)、易栓证的诊断参考标准以及《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2]中关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治等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5]。

2.2临床资料采集

制定数据记录表,记录入选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舌脉象)。记录对血栓前状态(PTS)形成有诊断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I)、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聚集性指标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ET)。记录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心肌损伤的肌钙蛋白(cTnI)、心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肝功能损伤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肾功能损伤的血肌酐(Cr)、血尿酸(BUA);血脂代谢异常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入选病例中医证候信息条目均转化为计数资料(0=无,1=有),进行变量聚类分析,按照四类进行聚类,聚类方法选用组间距离法,各类证型指标参考中医辨证标准,确立证型名称;所有血栓前状态(P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信息采用主成份分析(PCA),以特征根或累计贡献率来确定主成分的保留数目。

3.结果

3.1血瘀证在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

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6]。通过本次对154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归纳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

3.2影响血瘀证发生、发展的主成份分析

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聚类分析得出的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份分析(见图1、表1),主成分特征值碎石图(图1)可以看出,前11个主成分特征值在1.0以上,进一步说明可提取前11个主成分。对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分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提示前6个成份相对集中,根据矩阵表各成份的得分系数,从理论上可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

图193例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指标成份数碎石图

*

表193例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指标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

*

4.讨论

中医学没有“血栓前状态”这一概念,古代医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只能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分析,结合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学说对出血性疾病、瘀血性症状进行理论分析、临床观察、经验积累,为后世医家提供宝贵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思路。

中医学将“血”的概念描述为: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行于脉中而灌续全身,内致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但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正常在脉内循行,或淤积于脉内、或形成离经之血,便形成瘀血。故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第七版《中医诊断学》中提出的血瘀证的辩证着眼点在于: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以局部刺痛拒按、肿块质硬及面、唇、舌、爪的色泽改变等。通过本次对154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发现可归纳为血瘀证的症状如: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占据前列。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表明瘀血证在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

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归纳,对93例合并血瘀证的血栓前状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分分析,从理论上可判断,血瘀证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血脂(TG、LDLC)、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然而,形成血栓前状态的因素是多类的,这只是通过主成份分析得出的结论,还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予以证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7.

[2]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等.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85-92.

[3]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因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4.

[6]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聚类分析[J].新中医,2014;46(4);77-79.

基金项目:201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No.20112114)

通讯作者:王晶(1970-),女,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内科急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