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降低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率分析

王静高明(通讯作者)王霞魏佳俞会林

兰州总医院血液中心730050

摘要:目的:分析降低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率的因素和方法。方法:将我单位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制备的成分血液为研究对象,对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2016年度我站成分制血共27112袋,其中血制品报废率为3.81%(1032袋);报废血制品中脂肪血比例为65.89%显著高于其它因素的报废率(乳糜血314(30.43%)、溶血2(0.19%)、凝块2(0.19%)、破袋34(3.29%)),比较差异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分制血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尤其是采血环节需严加管理,加强对献血者的咨询、检查等,以降低脂肪血的比例,在制血过程中需严加控制并切实按照成分制血操作规程操作,对涉及的制血设备应定期检查校核,以降低成分制血的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关键词:降低;成分制备;环节;血液;报废率

血液成分制备是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配置成不同血液成分的一种血液制备方式,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输血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如通过对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患者输入机采或手工浓缩血小板来提高输血效果等,血液成分制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应用以来因其特有优点而迅速得到临床应用。但由于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如原血成分、制备环境、制备设备、成分方法、操作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报废现象,不但严重浪费血液资源,还可能因此而延误患者的输血[1]。就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以获得影响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率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报废率等内容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性资料将我单位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制备的成分血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为:我站共制备成分血液27112袋,血液来源均来自无偿、义务献血者,献血者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献血者经血液指标快速检查均符合献血条件,每位献血量在200~400ml之间,获得血液密闭均采用低温技术进行保存以便进行成分制血。

1.2方法

1.2.2成分制血设备和操作标准:(1)成分制血的主要设备为:低温冰箱(4±2℃)、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无菌接驳机、速冻机、低温工作柜、病毒灭活柜等。(2)操作标准:参照SOP标准按照成分血制品要求进行分离、添加、消毒、制袋封存等[2]。

1.2.2.报废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成分血质量要求标准执行:对浓缩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等按外观、容量、血细胞比容、储存期末溶血率、无菌试验以及各相应内容含量进行判别;并对制备出现的破损和渗漏血以及容量(不足或超重10%以上)为报废标准。

1.2.3按1.2.1中报废标准统计整理研究对象的报废情况,并根据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1.3评价指标将报废率和主要报废情况(内容)为评价指标内容。

1.3统计学方法对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时为有差异有统计意义[3]。

2.结果

2.1统计分析2016年度成分制血的报废率见表1,2016年度我站成分制血的报废率为3.81%。

表12015年度成分制血报废率统计表(n,%)

3.讨论

成分制血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将献血者提供的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全血)进行离心处理并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添加相应成分(如红细胞等)制备成成分血,以充分合理提高血液利用度,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节约血液资源[5]。

通过本文内容研究,我们看到目前的成分制血出现一定的报废率,极大降低血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通过研究我们得到,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依此是:脂肪血(65.89%)、乳糜血(30.43%)、溶血(0.19%)、凝块(0.19%)、破袋(3.29%)。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1)今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物中的脂肪含量普遍提高(主要是吃了含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油炸类食物、花生等),长时间食用后脂肪进入血液并形成乳糜微粒而使血浆呈浑浊状,而目前的血液来源大部分来自献血者的无偿现场献血,由于现场献血条件限制而难以察觉脂肪血的含量,导致部分脂肪严重超标的血液流入到成分制血环节;同时与采血时缺乏详细的了解咨询等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对体征肥胖患者(体重指数>25)的献血者应尽量进行血液脂肪的检查,待合格后再行取血,并对献血者献血前1~2d的食物内容应进行了解,以保证血液合格。(2)在制血后期进行包装时采用的计量设备不准也是导致出现较高报废率的一个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计量设备的标定和保养,在使用前因进行标定核对,使用中应随时注意计量器具的稳定性,避免出现计量不足和超重等情况。(3)在成分制血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各类血制品的要求进行操作,尤其进行离心操作时,切忌不安规定随意设置离心速度,因离心过快而出现凝块等,另外离心不足也会导致血液分离不彻底而使获得的成分血制品质量下降等;同时在操作中应注意血液抗凝剂的加入时间和加入量,以降低凝血发生率。(4)在制袋时应及时观察管道畅通等情况,切忌野蛮操作而导致血袋破损,装杯时应避免出现空腔等现象,对使用的血袋应严格控制质量。

综上所述,在成分制血的过程中只有严格控制合格血液的来源,并在制血中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并使用符合规范的制血器具才可降低成分血制品的报废率,才可有效利用血液资源,提高成分制血对患者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述华,王丽娟,马雪芹.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国输血杂志,2011,14(1):147-148.

[2]刘金娜,袁远,丁海英,等.2718例采血不足量原因分析及对策.实用输血杂志,2014,4(3):239-240.

[3]田纳,梁健,庞淑芬,等.街头献血乳糜血筛查结果对比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18(6):498-499.

[4]熊志高,罗贤瑞,谢永玲.关于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13,20(3):253-254.

[5]姜述华,王丽娟,马雪芹.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1,14(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