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径山文化

孟晓倩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603孟晓倩

摘要:径山寺作为“五山十刹”之首,南宋以来大大影响了日本。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至两晋南北朝迅速发展诞生径山寺后,众多日僧拜谒,带回去了丰富的文学和茶道文化,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中日交流的文化使者。对比古今和中日做法,延续传承径山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径山文化、日僧拜谒、延续与传承

正文:

径山寺坐落在杭州馀杭径山镇之径山上,这里为天目山馀脉,山势雄伟,风景秀丽。径山寺作为“五山十刹”之首,南宋以来大大影响了日本。宋元至明清,日本禅僧西来求法、径山弟子东渡弘法可谓不绝于途。日本现存禅寺多以径山寺支流自居,奉径山寺为祖庭,庙中大多供奉径历代高僧雕像顶相,更以径山传来文物为寺宝。不仅禅林如此,日本民间亦认为茶道、豆腐、酱汤传自径山而延续至今。

佛教在东汉未年,东吴时期进入浙江省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两晋时期,浙江新建寺院近60座,南朝时期新建的寺院近140座,其中中外闻名的古刹杭州灵隐寺成立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民族自信,统治者具有豁达开放的气度,允许各宗派自由发展,因此佛教也进入盛行时期,从而形成了许多中国化的宗派。大历四年(769),唐代宗下旨杭州府为法钦建寺,赐名为“径山禅寺”,径山之兴由此开始。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日僧俊芿入宋,登径山谒第三十代住持蒙庵元聪,学杨岐禅。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俊芿学成归国。俊艿开启了日本向径山学文化的历史,径山文化源源不绝输往日本。俊芿回国后在日本倡导律宗,成为日本律宗中兴之祖,赐“大兴正法国师”之号不题,可见影响之大。俊芿以后,来径山学习者络绎不绝。从1199年到1357年的158年里,日本来径山学法的名人就有40多人。此时由于台山已为金地,而禅宗经过五代、北宋已趋成熟,入宋僧的巡礼圣地遂五台山转向江南一带的禅宗名刹。而当时名列五山之首的径山寺理当然是主要的拜诣对象之一。

明一代,众多的日本人来中国学习、巡礼和贸易。当时的杭州不仅寺院林立,而且是遣明使从宁波上北京的必经之地。据初步研究表明,洪武元年(1368)入明的绝海中津、如心中恕两人曾向径山第五十五代住持季潭宗彻请益求教。正统十三年(1448)入明的瑚海仲珊曾向径山第八十代住持月林镜月请益求教一年。成化三年(1467)入明的著名画僧雪舟等杨登上径山实地写生,绘有《径山图》幅。此外,嘉靖十八年(1539)遣明使正使湖心硕鼎、副使策彦周良参谒径山住持。在明期间,日本室町时期临济宗高僧策彦周良还曾登上径山赋诗一首:“远上径山途有无,草深一丈法堂衢。支佛法渐东海,早指扶桑回履凫。”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位居南宋禅院五山之首,是日本禅僧参谒求学的首选,先后有多名日僧在此挂褡求法。其中较为出名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正念正是师事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第三十六代住持,而与正念同时代的径山关子祖元曾说:“老僧虽在大唐,与日本兄弟同住者多。由此推测,与大休正念有过接触的日本僧人也为数不少,他自然会向正念介绍日本禅界之事。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法海禅师无象和尚行状记》中可探知一二,其中写道:宝祐二年(1254)甲寅,在佛海师之会里,与佛源禅师休正念聚首说家里事。

我认为径山文化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起源于中国佛教的茶道的禅茶是径山文化的具体体现。此外作为皇家佛地和大德高僧辈出的径山寺,自然也云集全国各地和当时的名人名家。唐代的祖英、张祜、皇甫曾,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南宋的陆游、范成大、宗杲;元代的祖元、行端、明本、;明代的王守仁、周忱;清代的允禧、龚自珍、吴焯等。他们在径山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有不少作品流传到日本,列为日本的国宝。记录在明代《径山志》和明、清《余杭县志》的讴歌径山唐诗宋词元曲达500余篇。径山文化对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可惜的是,径山文化后来被蒙古人给中断了,一批有文化的僧侣躲去了日本,使得径山文化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离不开径山文化对日本的滋养。如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矛盾百出,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寻不到出路。而古人比我们现在更多一些人生的思考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径山文化在这方面很值得借鉴。

除了古人和我们的做法,我还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做法。当时日本社会的寺庙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替世人消灾,救苦救难,引导着人们向真善美方向前进;寺庙代替着现在政府的大多数职责,人们心甘情愿追随寺庙,就像现在的藏人追随喇嘛一样。而官方仅掌握儒学,以儒取士而已,导致儒学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寺庙的影响是空前的,最鲜活的思想文化等东西都在寺庙。而在中国,时至今日,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糟粕的,在中华大地已经老气横秋,奄奄一息。同样一种文化,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在本国却缺乏研究者,古时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导致的悲剧不应该在今天继续延续,我们应该重视径山文化,将精华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小法、江静.《径山文化与中日交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5,20,44-48,203-209.

[2]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288-.

[3]王勇.《中国史の中の日本像》[M].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00:98.

[4]崔万哲.《关西中日交流史探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07.

[5]俞清源.《径山史志》[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