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夹板固定的重新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对小夹板固定的重新认识

喻晓静

喻晓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康复科浙江杭州311400)

【关键词】小夹板固定弹性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032-02

现代骨科奠基人之一RobertJones曾说过:“功能是矫形外科医生的目标,其专业就是了解并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是治愈骨折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以在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故早期的功能锻炼愈来愈受重视。打破传统的“刚性固定”,目前骨科强调“不强求解剖复位,着重恢复力线和长度,重视骨折部位血供的保护和功能康复”,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这正与小夹板的“弹性固定”理念不谋而合。

所谓“弹性固定”是指骨折愈合过程中,允许骨折端有“微动”现象,即在保证骨折部稳定的前提下,允许骨折端有纵轴上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促进血肿吸收,骨膜反应性肥厚增生,骨细胞分化提前,血管再生丰富,骨痂生长及钙化迅速,改善骨折端内环境,缩短骨折愈合时间[1]。

小夹板固定通过夹板弹性固定力、布带约束力、压垫防止或矫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以及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在骨折断端形成生理性刺激,从而达到固定骨折、恢复肢体内部动力平衡[2]。从现代生物力学角度,小夹板所实现的“动静结合”的弹性固定和微动观,正是它的精髓。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奠基者尚天裕早就指出微动是促进骨痂生长的原因所在,骨折断端微动和应力是骨折愈合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李瑛[3]的研究也证实了小夹板固定的“微动”能促进骨折处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血肿的吸收、骨痂的钙化、骨小梁的生长改建。

肢体和关节长期制动,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如果制动使肌肉维持在一个缩短的状态下5-7天,就会显示肌腹变短。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会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此而易致关节挛缩[4]。且长期制动,会导致骨质的钙和羟脯氨酸排泄增加,导致骨质疏松。治疗和康复同时进行能够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肌肉粘连、骨质疏松、关节僵硬[5]。小夹板固定是一种积极能动性固定,它强调“筋骨并重”,即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小夹板的这种质轻,非关节固定的特点,均利用早期的功能康复。

小夹板的材料多种多样。传统小夹板常用到竹片、树皮、木板,到了现代,又出现各种塑料板、硬纸壳板、竹塑夹板,树脂绷带等各种夹板材料。材料的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理想的材料应更符合质韧,弹性佳,透气性好,制作方便,价廉,个性化的特点。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高矮、瘦胖等不尽相同,夹板应根据个人定身量做。在追求效益,方便,快捷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原始的精华。比如杉树皮小夹板。杉树皮透气性较好,具有良好的韧性及弹性,同时可塑性极强,可根据损伤部位,灵活裁剪和塑形,完全个体化制作。并且杉树皮轻,可减轻患者的负担,更易于功能康复。笔者认为,杉树皮小夹板看似粗糙,为大型西医院所不屑,但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一般认为小夹板固定属于间接固定,易移位,固定容易过紧或过松,易引起相关不良情况,如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其实任何技术都有其适应症。小夹板固定适用于移位较小的简单骨折[6],如尺、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骨折、踝部骨折。同时充分利用压垫。通过小夹板的约束力和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从而防止骨折发生移位及成角畸形。如成角移位的用三角加垫法,侧方移位的用两点加垫法,肱骨外科颈骨折容易向前成角,可先在其前方加垫预防,侧方移位复位后可将压垫跨越骨折线1/3,相对的两个压垫把骨折两端夹在中间,则骨折更为稳定。骨折初期固定宜松,以防局部肿胀过甚而致血运障碍;中期宜紧,并于局部加垫,防止移位;后期松紧适宜,以利气血运行和骨痂生长。只要用心体会,科学合理的应用,小夹板外固定可以柔克刚、以小制大,达到四两拨千斤功效。

小夹板固定形式可多样化。“结合固定术”,是小夹板固定和其他固定技术的互补,如微创手术与弹性固定相结合,牵引结合夹板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小夹板外固定[7]等。“阶段固定术”,小夹板固定与其他固定方式根据不同条件先后替换使用。如对有移位的粉碎性克雷氏骨质,初期可予石膏固定,待骨折部位以纤维连接,可改用小夹板固定,以便及早进行功能锻炼[8]。“特色固定术”,充分发扬祖国医药的优势,即将小夹板与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等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结合使用,如中药喷雾联合小夹板,活血化瘀类膏药联合小夹板,通过“内外兼治”促进骨折愈合。

“近百年来中医发展之所以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单一局限,与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脱节,缺乏多学科综合研究”[9]。相对于飞速发展的西方医学,小夹板固定更多地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限制了其发展和推广。我们应充分利用宝贵的经验,大量的临床实践,将小夹板技术与现代结构解剖、功能解剖、生物力学、先进器材等充分结合,使之更好地传承,真正达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从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尚天裕.尚天裕医学文集.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2]董福慧,朱云龙.中医正骨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

[3]李瑛,邹季,熊勇.小夹板外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对骨折断端成骨活性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576-2578.

[4]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3.

[5]喻秀兵.早期创伤骨折专科辩证规范化研究.[J].中医正骨,2008,20(11):3-4.

[6]LichtmanDM,BindraRR,BoyerM,etal.Treatmentofdistalradiusfractures[J].JAmAcadOrthopSurg,2010,18(3):180-189.

[7]黄丹,杜传宝,马长生等.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J].中医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83-84.

[8]张远发.石膏夹和小夹板先后固定有移位的粉碎性克雷氏骨质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1):980-981.

[9]萧家炳.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石[J].医学与哲学,2000,2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