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

邓雯周波

邓雯周波(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配制成适当浓度,观察大鼠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结果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设定剂量分别为:250.0mg/kg、225.0mg/kg、202.5mg/kg、182.3mg/kg、164.0mg/kg和对照组。250.0mg/kg组死亡率为80%;225.0mg/kg组死亡率为60%;202.5mg/kg组死亡率为20%;182.3mg/kg组死亡率为10%;164.0mg/kg和对照组无动物死亡。结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静脉给药半数致死量(LD50)为221.5mg/kg,95%可信区间为208.7-235.1。

【关键词】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急性毒性动物实验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24-02

Acutetoxicitystudyofdexlansoprazoleforinjection

DengwenZhoubo

JiangSuCenterforSafetyEvaluationofDrugs,JiangsuInstituteofMateriaMedica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acutetoxicityofdexlansoprazoleforinjection.MethodsDexlansoprazoleforinjectionwasdissolvedin0.9%sodiumchlorideinjection.ResultsTheratweretreatedwith250.0mg/kg,225.0mg/kg,202.5mg/kg,182.3mg/kg,or164.0mg/kgofthecompoundonce,whilethecontrolgroupreceivedonly0.9%sodiumchlorideinjection.Thedeathratein250.0mg/kggroupwere80%,60%in225.0mg/kggroup,20%in202.5mg/kggroupand10%in182.3mg/kggroup.Therewasnodeathratin164.0mg/kggroupand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doseofLD50ofdexlansoprazoleforinjectioninratwas221.5mg/kg,anda95%confidencerangeofitsLD50was208.7-235.1.

【Keywords】dexlansoprazoleforinjectionacutetoxicityanimaltests

兰索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能高效快速的抑制H+-K+-ATP酶,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1]。注射用兰索拉唑可适用于口服疗法不适用的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溃疡。右旋兰索拉唑是兰索拉唑的右旋对映体,其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与左旋对映体等效。口服消旋体,左旋对映体迅速消除,体内右旋对映体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约为左旋对映体的5倍。所以认为右旋兰索拉唑为主要活性对映异构体。右旋兰索拉唑(Dexlansoprazole)缓释胶囊已由日本武田公司研发并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上市。为研究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的安全性,本试验在GLP条件下,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对注射用兰索拉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与试剂

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Dexlansoprazole,30mg/支),批号20120303,由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提供;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临床为静脉滴注给药,单药剂量为75~100mg/m2,国内用75mg/m2;氯化钠注射液,由南京小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9021801。

1.2动物

SPF级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5-6周龄,体重180-220g;生产许可证号:SCXK(京)2012-0001,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购回后检疫1周后用于试验,检疫内容包括体重、天然孔、食欲、排泄物以及毛发观察等。

1.3方法

1.3.1预试验

按照相关指导原则[2],首先进行预试验,给药前先按需要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将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溶解,配制成不通浓度的溶液,再称量每只大鼠的体重,根据体重静脉注射给药,给药容积为1ml/100g体重。设置4个剂量组,分别为250mg/kg、200mg/kg、160mg/kg和128mg/kg;每个剂量组4只大鼠,雌雄各半。浓度分别为25mg/ml、20mg/ml、16mg/ml和12.8mg/ml。在给药过程中动物均出现剧烈挣扎呼吸急促的症状,250mg/kg剂量组3只动物给药后2分钟死亡,死亡率为3/4;200mg/kg剂量组有2只动物给药后2分钟内死亡,死亡率为2/4;160mg/kg和128mg/kg剂量组均无动物死亡。所有存活动物在给药4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是250mg/kg和200mg/kg剂量组均发现尾静脉给药部位肿胀,部分大鼠还出现给药部位溃疡的现象。所以在正式试验时,考虑提高给药容积,降低给药浓度,从而减少给药部位的毒性反应。

1.3.2正式试验

1.3.2.1试验剂量和分组

根据预试验结果,参考相关指导原则和文献[2,3],本次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剂量设定为:250.0mg/kg、225.0mg/kg、202.5mg/kg、182.3mg/kg和164.0mg/kg。距间比为0.9。给药浓度分别为12.50mg/ml、11.25mg/ml、10.13mg/ml、9.12mg/ml和8.20mg/ml。每组10只,雌雄各半,给药容积为2ml/100g体重。同时设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表1)。

根据动物体重按区组随机化分组法进行分组,雌、雄动物分开分组,具体过程如下:在分组当天对所有动物进行称重后按体重分区,再将每个区组内的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组别中。

表1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及分组表

*表示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

1.3.3临床观察及LD50计算

给药后连续观察4小时,若各组动物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则结束观察,若有动物出现明显异常毒性反应症状,则注意密切观察和记录动物的临床反应症状。此外在整个试验期间每天上午进行1次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观察,具体动物临床症状观察的内容包括:动物死亡或濒死、精神状态、行为活动、皮肤、被毛、眼、耳、鼻、口腔、外生殖器、肛门、四肢、粪便性状以及呼吸等。

根据所观察到的各种毒性反应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大体解剖中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分析判断出现的各种反应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初步判断可能的毒性靶器官。采用Bliss法计算LD50和95%可信限。

2结果

在给药过程中各剂量组动物均出现剧烈挣扎以及呼吸急促的症状。250.0mg/kg组有8只动物死亡,死亡率为80%;225.0mg/kg组有6只动物死亡,死亡率为60%;202.5mg/kg组有2只动物死亡,死亡率为20%;182.3mg/kg组有1只动物死亡,死亡率为10%。所有死亡的动物均在给药2分钟内死亡。存活的供试品组动物在给药后均出现趴伏,呼吸急促的现象,在给药4小时内均恢复正常。观察期间,除了部分供试品组动物出现给药部位溃疡、断尾现象外,其余均正常。试验结束时各组存活大鼠经解剖,肉眼未见各主要脏器明显异常变化,用Bliss法计算,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静脉给药半数致死量(LD50)为221.5mg/kg,95%可信区间为208.7-235.1。具体各组动物死亡情况见表2。

表2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讨论

本次试验的受试药物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的急性毒性结果为人临床剂量的130倍左右。完全符合药物安全评价的标准,说明该药可供临床使用。已经报道的消旋体兰索拉唑的半数致死量(LD50)约为160~170mg/kg[4],而本试验的结果右旋兰索拉唑的LD50值较高,说明右旋兰索拉唑的毒性较消旋体的略低。

本次试验严格按照毒理学的标准进行测定,结果真实可靠,我们可以得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后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通过此次研究,为今后进行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的长期毒性实验、遗传实验等试验设计提供剂量选择依据和有关毒性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的毒理学资料,对于研究和评价其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uganoK,KontaniT,KatsuoS,TakeiY,SakakiN,AshidaK,MizokamiY,AsakaM,MatsuiS,KantoT,SoenS,TakeuchiT,HiraishiH,HiramatsuN.Lansoprazoleforsecondarypreventionofgastricorduodenalulcersassociatedwithlong-term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therapy:resultsofaprospective,multicenter,double-blind,randomized,double-dummy,active-controlledtrial.JGastroenterol.2012;47:540-52.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Z].2005-03.

[3]袁伯俊,廖明阳,李波.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0-261.

[4]何晓静陈光丁晓飞刘玉兰.注射用兰索拉唑的安全性评价.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