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如何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

莫世东

莫世东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文化馆

摘要:上林县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三里一带的一种特有的壮族民俗,原叫渡老头公。如今,县级文物保存单位-三里汇水河边的"明清摩崖石刻"上,还记载着当年渡河公的盛况。上林渡河公风俗历经400多年的历史演变,仍然保持着壮族本土风俗的简朴美,在整个上林壮族本土风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针对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现状、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了大地,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来顶之灾,幸存的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后来人们就制作渡河公,以寄托后人纪念祖先,普渡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是壮族本土风俗的缩影,在全区乃至全国民俗史上,能保持着壮族本土风俗都不多见,挖掘、抢救和保护渡河公风俗,对丰富完善我国民俗史或世界民俗史都起到推动作用。

一、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基本内容

一是祭祀活动。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傍晚,男女老少云集河边点香烧蜡,意在祭祀祖先,寄托哀思,保佑平安吉祥。

二是放渡河公。在祭祀的同时,把置有渡河公和点燃蜡烛的小船载入河中,意在普渡生灵,渡走月岁的不幸和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和安康。

三是渡河公的种类。渡河公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品种达10种之多,色彩分为红、黄、黑、紫、橙等,外用锦布制作,内裹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用针精工细做缝制而成。最大的可以做到一米径,最小的仅有黄豆般大。

二、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现状与问题

三里镇位于上林县城东北部,东连白圩镇,南接澄泰乡,西毗邻西燕镇,北与塘红乡、乔贤镇交界。面积192平方公里,系壮、汉、瑶族杂居地。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区。东面有巴山山脉,北面有狮子岭山脉,西南面多为石山。境内较大河流为汇水北河。由于四面环山,那时候交通闭塞,往来不便,是八寨与外地交通的必经之道,这就构成了渡河公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渡河公流传于三里一带,始于元朝,盛于明清。

渡河公历经600多年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诸多特征:即原生性,它产生并流传于封闭偏僻的八寨地区,一直保持古朴的原汁原味,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俗;依存性,它长期在民间信仰艺术如娱乐祈神形式中,完全依附于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共存性,在保持壮族本土特色的同时,允许外来民俗如壮族绣球等进来,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多源性,既有源于对本土民俗活动的继承,也吸收了某些外来民俗的元素。

渡河公同其他民族民俗文化一样,由于受到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正面临着迅速消失、变形和破碎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随着人们文娱活动日益丰富,对原先那种祈神自娱活动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活动阵地也不断缩小,动辄上万人沿河踏歌的场面很难再现了。一些颇有缝绣艺术的行家里手大多年事已高,相继谢世,加上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很少愿学愿缝的,传承发展举步唯艰,频危状况难以改变。如何更好地发掘、抢救和保护渡河公这一优秀传统原生态民俗文化,已经日益突显其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由此可见,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中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渡河公风俗活动范围与参与人数大幅减少,由于渡河公风俗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薄,特别是外来习俗的融入,新潮流的流行,渡河公风俗的主要活动阵地呈缩小趋势,例如万人沿河踏歌的场面都很难再现。二是制作渡河公这一民间绝技的手艺正在失传,学习和传承这门计数的青年人数量少。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供对制作渡河公的兴趣愈来愈谈漠,渡河公风俗的存在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解决。

三、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措施

(一)现有的保护措施

2004年6月,上林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保护上林民间艺术,打造上林特色化品牌"会议。以此为题印发文件下发全县各乡镇各单位,明确提出渡河公是上林县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进行保护、弘扬。2004年,上林县第十一届第二次人代会和政协第十一届二次委员会,均把该渡河公作为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决定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传承,推进打造渡河公品牌。在2003、2004、2005、2006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林分歌台上已成功推介,已成上林的知名品牌。2008年渡河公已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全面普查;编写渡河公传承发展的教材,建立渡河公制作职教班,建立渡河公文化生态保护村,设立渡河公产品加工厂。2009年整理普查资料,发展普及农民渡河公制作好手。2010年建立渡河公制作坊,全面普及渡河公制作。2011年渡河公制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组织专业人员对渡河公制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渡河公制作坊为基础,建立渡河公民间艺术团,筹建渡河公民间发展公司。

(二)制定和落实十年保护措施

为保护渡河公,制定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县文体局和三里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上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督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局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1.静态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渡河公风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渡河公价值等全部状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抓好渡河公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做好渡河公品种品类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2.动态保护

(1)建立渡河公风俗文化原生态保护村。

(2)发展渡河公制作规模,建立渡河公制作坊。

(3)在该镇有意识地开展渡河公制作普及教学,不断培养新手,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渡河公制作的传承难题。

(4)创办以为渡河公主要内容的渡河公民间艺术职教班,从制作人才培养、从制作水平等多方面提高渡河公的艺术档次。

(5)建立以渡河公加工,渡河公产品展销等为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加速渡河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

(6)建立一年一度的渡河公民间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渡河公的传承发展。

(三)保护与传承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相关保障措施

首先,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渡河公保护领导小组(现已建立)。其次,设立以县、镇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渡河公民俗普查工作队(现已建并开展工作)。再者,把渡河公的保护纳入县、镇、村等单位(部门)的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此外,实行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渡河公文化产业,并将保护和传承经费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

结束语

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同时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拓宽了新的领域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对上林县渡河公民俗文化的现状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措施进行探讨,达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潜楚.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结合的利与弊--以缙云县河阳村为例[J].大众文艺,2014(4):54-55.

[2]王娟,WangJuan.嘉兴莲泗荡网船会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2):26-31.

[3]赵玉中.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