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学好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培养兴趣学好数学

彭淑贤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凤壶小学515136

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而成为执着的追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中,某些外在因素导致他们对不同学科的态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他们的态度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还谈不上是对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并且需要培养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若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要逐渐增加学生对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这医学科产生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呢?以下我从几个方面谈谈:

一、新颖的导入,让学生产生悬念,感染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换句话说,兴趣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才会主动去学、认真学、愿意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通常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新颖的事物总是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思考、深入理解等,所以,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枯燥乏味并且单一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活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用有趣的方式如设置一些悬念、新奇的问题等去教导学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个位数是3的倍数即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举例予以否定,如13、16、19、23、26、29……这些数是不能被3整除,然后教师又举例个数不是3、6、9的数字,如15、18、21、24、27、45……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数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教师让学生举出多个数字,教师立马判断是否是3的整除数,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学生大呼惊奇的时候,急切地想要知道教师是怎么判断的依据,教师抓住学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整堂课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造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兴趣很高,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此外,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出同一类型的题目,分组互相做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题目怎么出,这样的话,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

二、通过直观形象教学和直观操作,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造适当的操作情境,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探知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脚并用,以动启思、以动促思,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为使学生对“除以2”这一难解又易忘记的难点有深刻认识,我先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用纸板做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先作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生口述公式,再让学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把它剪成二个相等的三角形,用作有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以故事情节,激发兴趣

故事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含的思想哲理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四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西游记》中人物特征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节:一天,唐僧师徒4人得到了一个西瓜,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份。可贪吃的八戒不依了,他说:“大师兄,俺老猪吃得多,你就多分我一块吧”,悟空听了,眼珠一转,说:“好吧”,于是,他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给了八戒2份,八戒喜滋滋地吃了起来。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含义。

四、因材施教,唤起兴趣

学习上的成功能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设计了各种难度较大的组和形体让他们做,尽量施展他们的才能,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只做基本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克服一定的困难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努力。

五、组织课内外活动,发展兴趣

在教师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如果太容易或者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因此,老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接受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安排好教学内容并开展课内外活动。

针对一些思维能力较强、完成学习任务较快的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欲。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我组织了数学兴趣小组,开辟数学园地,开展数学竞赛……这样,不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课内外互相促进的作用。

六、融洽师生感情,诱发兴趣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消极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阻碍力。课堂上的气氛不管是活跃还是沉闷,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它能直接感染学生的情绪或者形成怎样的课堂氛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总是板着面孔,毫无感情,那么,学生怎么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呢?学生对这样的教师老是存在一种畏惧的心理,而不敢接近这位教师,遇到难题也不敢向他请教,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很紧张。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包含着期待和信任启迪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我将自己列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对待学生,我以满腔热情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进步。

七、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智力开足马力,学生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从各不同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乐学好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四川蒲茂怀。

[4]潘丽萍《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辽宁教育出版社。

[5]《研究性学习专辑》[M].浙江省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