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对比

向贤胜

(南部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四川南充637300)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及普通电切除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7年9月期间接收的74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治疗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7例患者均采取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方案,对照组37患者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差异。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观察组37例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相应优于同期对照组37例患者,两组患者康复指标观察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康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相比常规电切术治疗方案,更具实效价值,可有效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值得临床综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剜除术;前列腺电切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84-02

本研究为选取适宜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应用的手术治疗方案,综合选取了我院2017年6月以来接收的3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手术,且为便于手术效果观察,特选取我院同期接收的另3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方案,进而对不同手术方案治疗下的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展开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7年9月期间接收的7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治疗对象,74例患者术前均经直肠彩超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15分,系统排除既往前列腺手术史、前列腺癌及膀胱结石合并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知情自愿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分布为53~82岁,平均年龄(63.8±11.3)岁,病程区间2~6年,平均(3.6±2.3)年。对照组4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分布为54~83岁,平均年龄(65.7±12.1)岁,病程2~5年,平均(3.5±2.4)年;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7例患者均采取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方案,患者均于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状态下,取膀胱截石位,由尿道插入电切镜,选取0.9氯化钠液为灌洗液,保持60~80cm高度作持续灌洗,全面观察患者输尿管口、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腺体增生度、精阜位置等组织情况[1]。其后选择膀胱颈、精阜作为切除标志点,在膀胱颈6点位置至精阜位置切一深至包膜的标注沟,再以电切环切断5、7点动脉血供,先实施中叶增生腺体切除,后切除两侧叶,深度至外科包膜层;切除过程中,注意保护双侧输尿管口,以精阜为标志点,实施周侧腺体修整,待腺体创面整齐后彻底止血,同时将切除腺体组织碎块经由操作冲道冲出,留置导尿管,结束手术。

观察组37例患者均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手术方案,待患者麻醉满意后,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扩开尿道直视插入电切镜,以0.9%氯化钠液实施持续灌洗,进而对患者膀胱、输尿管、腺体增生情况作全面观察。手术切口选择精阜近端5~7点位置,采用电切环切开精阜近端尿道黏膜,撬起后向近端逆推组织,找到增生腺体及外科包膜间隙后,由解剖间隙部位以电切镜镜鞘分开增生腺体,钝性扩大剥离面,将中叶组织沿包膜至膀胱颈方向作逆行剥离,上翻腺体剥至膀胱颈部再予切除[2]。之后,从精阜旁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沿外科包膜平面剥离左右侧叶,直至前叶12点位置,分离同期止血处理,离断前叶完成球面剥离,使用刨削器清除前列腺组织碎块,持续冲洗膀胱,留置导尿管,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两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疗效评价,参照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预后康复指标展开。综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体切除量、留置尿管时间等手术指标差异。同时,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对组内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情况、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情况做出详细观察、记录,以实施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全部纳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可知:观察组37例患者的手术均时为(64.4±11.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3.5±7.5)ml,前列腺体切除量为(74.5±30.1)g,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为(5.5±1.1)d;相比对照组37例患者的手术均时为(77.2±12.5)min,手术平均出血量(79.2±11.8)ml,前列腺体切除量为(58.3±20.4)g,术后尿管留置均时(6.4±1.4)d。综上内容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指标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各项康复指标对比可知:观察组37例患者术前:IPSS评分均值为(24.6±3.5)分,Qmax水平(6.7±1.3)ml/s、PVR水平(113.4±35.3)ml/s;术后相继改善为:IPSS评分均值(6.3±1.4)分、Qmax水平(22.7±4.4)ml/s、PVR水平(16.5±3.2)ml/s。对照组37例患者术前:IPSS评分均值(25.2±4.4)分、Qmax水平(6.5±1.4)ml/s、PVR水平(114.6±34.4)ml/s;手术后依次改善为:IPSS评分均值(7.8±3.4)分、Qmax水平(18.6±4.7)ml/s、PVR水平(19.7±4.3)ml/s。综上可知,两组患者的各项康复指标相比术前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37例患者康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7例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前列腺增生症是泌尿外科临床较常见病症,以中老年患病人群居多,患者发病后通常存在典型的排尿障碍情况,主诉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做好手术治疗干预,解除患者尿路梗阻情况,将会导致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严重影响。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均为临床治疗两个前列腺增生常用术式。但相比而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过程中,存在腺体残留、腺体切除率低、组织热损伤等潜在风险,亟待临床抉择应用[3]。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则是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项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术式,具体即借助Gyrus等离子体切割系统,于微创前提下完成增生腺体钝性剥除,相比传统电切术而言,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除范围清晰的优势,能够良好提升增生腺体切除速度,且术中低温操作环境也可切实规避电、热效应导致的尿道外括约肌损伤问题[4],切实强化患者的预后康复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47例患者的手术均时、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同期采用传统电切术治疗的对照组37例患者,且预后康复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IPSS评分及机体功能恢复情况也显著较好(P<0.05)。由此,表明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邱敏捷,庞程,田浩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665-667.

[2]黄真,赵盟杰,刘绍明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9):984-986.

[3]杨帝宽,吴保忠,刘明建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4):292-295.

[4]杨建中.2种不同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