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消化道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

谭戈峰

谭戈峰(甘肃省金昌中心医院影像科甘肃金昌737100)

【摘要】良性或恶性病变所致的消化道狭窄性病变在临床上不少见,尤其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达中晚期或手术后的狭窄或复发所致的狭窄性病变时,外科的治疗效果往往创伤大、效果不理想。而放射影像介入诊断治疗创伤小、病人易耐受、效果较好。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性病变通过一至数次的介入治疗多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消化道狭窄性病;介入;临床

【中图分类号】R5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045-01

1必要性

良性或恶性病变所致的消化道狭窄性病变,尤其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达中晚期或手术后的狭窄或复发所致的狭窄性病变时,放射影像介入诊断治疗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治疗消化道狭窄性病变方面创伤小、病人易耐受、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性病变通过介入大多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良性病变,如贲门失弛缓症、幽门口溃疡后狭窄、良性手术后的吻合口狭窄等,通过一至数次的介入治疗多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2介入性治疗的医学价值

2.1上消化道良性狭窄:如食道、胃、十二指肠外科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幽门口溃疡后疤痕性狭窄、贲门失弛缓症等上消化道良性狭窄性病变,经过一至数次的狭窄处球囊扩张或置入临时性金属支架扩张,多能达到明显改善症状或临床治愈的效果。

2.2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而食道癌致食道狭窄失去手术机会的或外科手术后复发的食道癌患者,通过放射介入学方法,在狭窄处进行球囊扩张治疗的基础上置入覆膜并且带放射性Ι-125粒子的金属支架,达到既具有狭窄病变处扩张作用,又具有对狭窄病变处肿瘤组织的内放射治疗作用。

2.3梗阻性黄疸:大多由于肿瘤引起。因涉及肝门,结构复杂,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手术切除风险较大,手术切除率仅为15%—20%。在疾病不能手术治疗时,对于解除梗阻,介入性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及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我们对一位81岁高龄的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胆道支架置入,患者无黄疸存活70天。

2.4大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能提高保肛率,明显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

2.5X线导向下经鼻空肠管置入。X线导向下经鼻空肠管置入具有方法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性强,病人痛苦少的特点,易于被病人接受。由于其具备营养摄入途径符合生理要求,能够保护肠道屏障,减少细菌易位等诸多优点,只要有消化道功能存在首先应选用肠内营养。

2.6食管气管瘘:食道肿瘤侵及气道或气道肿瘤侵及食道,造成食道气道瘘者,必会造成患者进食呛咳、肺部感染、肺不张等,患者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内、外科治疗棘手。利用放射介入学方法将覆膜金属支架置入食道瘘口处,隔绝、封堵食道气道瘘口。

3介入性治疗临床实践

3.1对于消化道狭窄性病变,按照造成狭窄性病变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其中单纯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外伤性狭窄主要是肌性瘢痕挛缩所致,贲门失弛缓症是肌性挛缩,化学性食道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粘膜损伤,后期瘢痕出现。恶性肿瘤性梗阻主要为食道肿瘤直接阻塞、外压性阻塞或吻合口复发的阻塞。选用的支架均为镍-钛温度记忆自膨式,即支架置入狭窄病变处后,支架在人体体温影响下逐渐加温,随支架温度的升高,支架逐渐扩张达到生产的直径大小,并对狭窄阻塞病变部位进行持续扩张。扩张力呈同心圆辐射,使狭窄段同时向径向方向扩张。这样的狭窄使食道肌纤维的断裂相对均衡,防治修复后出现瘢痕再狭窄。化学性食道炎引起的狭窄为粘膜损伤所致,用支架治疗后容易出现粘膜增生,引起再狭窄。

3.2所有患者术前根据需要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全消化道钡餐检查,钡灌肠检查,胃、肠镜检查,甚至于CT、MR以及必要的临床检查,检查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评估患者体力状况及对手术耐受情况等。

3.3所有病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进行,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按照病变狭窄部位和程度选用的合适球囊送入狭窄部位(上消化道狭窄经口,大肠部位狭窄经肛门送入球囊),在X线监视下,向球囊内注入含造影剂的盐水,将狭窄部位进行3—5次扩张,逐渐使球囊“腰征”消失。按病情需要每隔2—4周再进行下一次治疗。对于良性消化道狭窄性病变如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疗效仍不满意时,经导管导丝技术置入相应大小的自膨支架进行缓慢而持续的径向扩张,使周围力量均衡,同时由于这个力量存在,14天后撕裂的食道肌纤维修复相对均衡,因此当支架取出时,食道肌纤维修复已完成,疗效稳定。

3.4对于消化道恶性病变所致的狭窄,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多选用温度记忆合金支架及支架带有放射性碘-125粒子。每个粒子的活度0.6-0.8mCi,照射半径1.7cm,半衰期59.4天,持续发出低能量(27.4—31.4KeV)X射线、35.5KeVγ射线,肿瘤匹配周边剂量120-150GY。术前计划确定肿瘤靶区剂量,粒子数量和粒子空间排列,将“处方”量的碘-125粒子带在覆膜支架上,根据影像学检查(消化道钡剂、CT、MR等),在导管导丝技术下,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长度,将事前“量身定做”的覆膜及带有碘-125粒子的支架置入狭窄病变部位,在对狭窄病变进行持续而永久的扩张外,还可以进行内放射性治疗,毁灭杀伤肿瘤组织,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练兵人,李勇。临床介入治疗新趋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48.

[2]刘新光。消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130

[3]朱丽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