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对肺部蠊缨滴虫感染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对肺部蠊缨滴虫感染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查卫琴马顺高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感染疾病与蠊缨滴虫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862例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结果。结果:共检出23例蠊缨滴虫,检出率为2.67%。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蠊缨滴虫在肺部疾患中不容忽视。经支气管和肺泡灌洗液取材镜检对肺部蠊缨滴虫感染的确诊病例显著高于痰液检查。提示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查到蠊缨滴虫,对肺部疾患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肺泡灌洗液;蠊缨滴虫;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75-02

蠊缨滴虫是一种寄生于昆虫体内的单细胞原虫,通常寄生于白蚁或蟑螂(蜚蠊)的消化道内,是一种极少见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1]感染蠊缨滴虫的患者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现将我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检出蠊缨滴虫的情况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86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结果,其中男506例,女356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15岁,平均53岁。

1.2仪器与试剂

水平台式低速离心机、OLYMPUS普通光学显微镜,瑞氏染液(贝索公司提供)。

1.3方法

接到标本后以2000转/分钟的离心速度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每个部位标本制2~3张片子,写上姓名及唯一编号,湿片下观察虫体的活动能力及形态特征。凡湿片上观察到能做直线运动或原地打转、鞭毛有规律摆动的虫体作特殊标记,待干行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虫体形态、着色情况及鞭毛等特征。

2.结果

862例患者标本中有23例检出蠊缨滴虫,检出率为2.67%,其中男性患者检出15例(1.74%),女性患者检出8例(0.93%)。蠊缨滴虫的形态特征(图1、图2、图3、图4):蠊缨滴虫多为梨形、圆形或椭圆形,虫体长约20~30um,宽7~10um(约2~3个红细胞),后端较透明圆滑,前端顶部布满很多绒鞭毛,环状丛束排列、长短不一、约5~10um。新鲜湿片中活的虫体前端的绒鞭毛左右不停的摆动,摆动的方向和幅度都较一致,虫体随着鞭毛的摆动做比较活跃的有轨运动。蠊缨滴虫经瑞特染色后,油镜下可见大小不等,梨形、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呈紫红色,胞核大而明显,呈紫黑色,鞭毛为深紫红色的虫体。

3.讨论

蠊缨滴虫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缨滴虫科、缨滴虫属。[2]蠊缨滴虫多与白色粘液絮状物及细胞黏附在一起,加之检验人员对该寄生虫的识别能力不足,是痰涂片检查蠊缨滴虫检出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对蠊缨滴虫形态的识别能力,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时认真查找每份标本的病原体,是提高蠊缨滴虫检出率的关键。要特别注意的是,光镜检査在形态上蠊缨滴虫应与支气管矮柱状纤毛上皮细胞相鉴别(图4)。蠊缨滴虫经瑞特或吉姆萨染色后,高倍镜或油镜下观察,如固定或染色不好,虫体变形,难以辨认。因此结合在湿片上观察虫体形态及运动方式有利于蠊缨滴虫的辨认。肺部蠊缨滴虫感染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呼吸道疾患有交叉表现,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如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难以用常见病因或原发疾病解释者,不能排除蠊缨滴虫感染的可能。特别是肺炎伴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肿瘤患者、血液病患者、中老年及儿童患者等,应用多种抗感染药物和抗病毒治疗无效者。

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找到蠊缨滴虫对诊断起到关键的作用。蠊缨滴虫感染治疗首选甲硝唑,若甲硝唑治疗无效时可选用其他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呋喃唑酮等治疗。

【参考文献】

[1]吴中兴,刘宜升.新发现寄生虫病-蠊缨滴虫病[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7):547-548.

[2]卢潍媛,常正山,曹建平,等.一种新发现机会性感染致病病原-蠊缨滴虫[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0,37(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