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兴趣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1

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兴趣激发

陈卫清

陈卫清广东省封开县江口中学

从现代教学论和音乐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实属非智力因素,它是指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动机、需要、情感、态度和意志等心理因素活动中的一个具体因素。由于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动力系统,并常表现为一种内驱力”,所以它对其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它在不断地推动、定向和调节着学生智力因素的活动。从音乐欣赏心理角度来说,兴趣可基本视为情趣。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这种“情趣欣赏”是带有体验和想象联想构成的。这里所谓的“情”,是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感性体验,“趣”则是指欣赏者从音乐形式因素的欣赏中所得到的美感和乐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从音乐形式欣赏中获得的美之乐趣。是处于情绪欣赏阶段的活动并在欣赏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浓厚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平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本人是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教学中,情境是为音乐情感需要所设置的音乐环节,这是审美教育原则决定审美情境的创设中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审美教育任务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的审美情境,对受教育者审美意识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积极作用。”欣赏教学中恰当的设境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与乐曲相应的气氛,便于让其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而且更利于激发和唤起他们的兴趣,具体做法为:

1.以图画创设情境。这是教师指导学生从听觉为主的前提下巧借视觉激发兴趣,是通过视觉作用来共同解决其情感与作品内容难融的教法。但要明确,借助图画是辅助手段,因此为创设情境所绘制的图画必须紧扣音乐内容,且要形象明显,力求“意在画中,藏而不露”,体现以听为主以看为辅的原则,教学中我运用风趣的语言,感情高度投入。在初、复听中所播放录音音量还随需要而变化,做到适度对比,效果很好。

2.演讲故事创设情境。这是指教师借助文学故事形式通过口头语言讲述来揭示音乐作品内容的方法。爱听故事是青少年的特点,故音乐欣赏教学时我充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做到所讲故事紧扣音乐作品内容,而且语言生动形象,声态、体态、情态密切配合,务必引导学生以欣赏音乐为中心,以听讲故事为次之,必要时我还把音乐主题或重点乐句的范唱(奏)巧插于演讲故事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3.配音描述引入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审美的情感

交流极为重要,特别在以谈话描述方式进行时更需借助相应的乐曲声。所以在欣赏教学中,在进行语言描述时,我常同时用轻音量播放该作品或相关乐曲为背景音乐,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引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相互对比激发兴趣

音乐,是以独具要素经有序组织之音响运动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不同作品所用要素及其组织特点不尽相同,这表明对比是各类作品自身内部所共存的特征,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我常以作品之对比来激发学生兴趣。对比可以各种作品之速度、力度、旋律线、节奏型、调性、节拍音域和演唱形式等相互进行,又可就某一作品上述要素进行对比,即若改变原要素特征后所体现的不同效果。

三、演示实物激发兴趣

鉴于中小学生音乐欣赏主要靠感性,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有些课在除让其直接听赏外,还可伴以实物演示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要求。如“民族器乐欣赏——拉弦、击奏乐器”,课堂上不仅使学生能亲耳听到乐曲中不同乐器声,而且还能让其亲眼目睹各异的乐器,如果教师能范奏一段,效果会更佳,我经常是这样做的。

四、创作表演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觉得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当然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若不能及时为其提供这种需要,那么他们的兴趣则易自然消失。在教学中我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要,常鼓励他们去创作表演,如欣赏合唱《我的祖国》,为使他们在充分感知欣赏的基础上尽情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我经过认真备课,结合二度创作欣赏形式,组织学生合唱排演,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借助电教音像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欣赏音乐的方法,因为中小学生普遍喜欢有声有画、有景有动且声画同步的音响画面,所以上课时尽可能多的设计些相关教具以满足学生的欣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所固有的心理因素,而教师如何在施教中去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既是教师对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区别的认识问题,同时也是在教学中如何认真探索和实践的方法问题。上述几点仅是我实践过程不成熟的点滴见解和做法,愿以此抛砖引玉,探求同行百家更佳的教育理念和更优的教学方法以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