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心理学的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王文华

王文华(江苏省江都中学江苏江都225200)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教师的认识角度、教师的教学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认知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因材施教教学的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1-103-01

教学中经常出现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有些问题重点讲了很多遍,考试的时候却错了又错。尽管讲了很多,学生却接受得很少。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也促进我们去不断思考。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我们只有了解学习者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真正促进个体发展,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运用认知心理学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有:

1、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了解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使教育措施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发挥教育措施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考察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进行和表现,才能有效地依据教育目的和方针施加教育影响,取得预期效果。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从来都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就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当作容器,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对记忆和遗忘的研究,知道学生短时记忆容量为7±2组块,备课的时候就适当注意每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不超过7个,如果有较难的知识点,讲授的知识点总数应小于7个。每节课安排时间对上节课的知识复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安排每日对应练习,确保每节课学生都能够掌握,且遗忘尽可能少。

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新教师经常困惑的是:精心准备了许多精彩的内容,认真准备了很长时间,课堂也尽量生动活泼,最后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乐观。老教师一节课准备的内容并不多,重点讲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分钟,效果却更好。这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一节课,所以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只能有一到两个,准备得越多,学生接受的效果越差。另外,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能滥用,老教师的"一支粉笔"让人诟病,新教师的全盘多媒体效果也不好,浅显的感性的知识适合运用多媒体,理性的深奥的知识必须要留有足够思考空间。

用好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轻松的学习只能解决较低水平的学习任务,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学习,需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热爱学习,并且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学有所成。在我们的组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愿望成为学生的内部动力,不能在不经意中把内部动力转化成外部动力;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不产生厌倦感或少产生厌倦感;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2、心理学让学习者寻找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学习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认知特点和气质秉性,针对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和记忆方式,条件情绪情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分析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引导他们选择合适自己的学科,以及引导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以及江苏省实行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或历史,然后再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学科中任选一门的高考方式,也是遵循这一理念,让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学科。同时,学习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合适的时间重点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记忆的内容可以重点安排在早晨和晚上入睡前,因为可以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偏重于理解的问题安排在上午九点左右、下午三点左右效果较好;学习程度以150%为佳,过少则很易遗忘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记忆、理解方式。如化学课上学到的能级排列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示意图法(示意图如下),借助图形记忆。或者公式法,借助公式ns(n-2)f(n-1)dnp(n+1)s来记忆轨道的能级排列顺序。

3、帮助教师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

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开始逐渐出现差距,由于有些同学难以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开始否定、逃避、反向作用,从开始时的成绩微小的差异,到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同时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差,最后成为老师常说的双差生,甚至是多差生,最后不可收拾。有经验的老师在每次考完试,总是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对部分学生反复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对自己的认同感,不否定自己,逃避现状,积极向上,努力地赶上去。也许我们解决不了每个学生的问题,但至少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部分同学,让他们找回信心,体验成功。

4、帮助教师自身成长

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的繁重、重复会让人觉得枯燥,职业倦怠等负面影响难以避免,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工作质量,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成果,工作中止步不前,不再积极学习,最终逐渐落伍。心理学让我们认识自身,及时做出调整,积极应对负面问题,认识到自身的需要,改变自己,不断成长。

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沟通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帮助别人。

【参考文献】

1.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倪敏,怎样做好班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