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何绍慧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通过分析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新要求、对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新要求、对沟通能力的新要求,提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应向知识化、专业化和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建议,为深入推进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实施、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点执业;护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277-02

【Abstract】Newrequirementsfornursingstaffinthebackgroundofthedoctorsmulti-sitepracticeareanalyzed,includingprofessionalmedicalknowledge,managementskill,organizingabilityandcommunicationskills.Theadvicethat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alentteamconstructionisbuildupknowledgeable,professionalandcomplexnursingstaffisgivenbythewriter.Topushforwardtheworkofmulti-sitepracticesystemandtoimprovemedicalservicelevelprovidethereference

【Keywords】Multi-SitePractice;Nursing;TalentTeam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医师多点执业已成为未来医改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1-2],其政策初衷是打破传统的医师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流通体制和流通渠道,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改变,搭建“因事设岗、人岗匹配”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多点执业使得医师的工作地点不再固定,医师成为医院流动的“兵”,医院的各种硬件设施、护理队伍以及后勤服务人员成为“铁打的营盘”。医师多点执业模式下的医疗服务运作模式与现有固定执业模式下的医疗服务运作模式存在很大区别,在医院责任主体、责任风险分担、护理人员工作职责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3-4]。在医生多点执业背景下,医护之间在医疗服务中的合作协同关系也必然产生变化,护理管理及其人才队伍等均有不同。

1.现有医院管理体制及医疗服务运作模式的特点

从目前国内医院的管理体制上讲,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院长对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资源分配等有统一的领导权和决策权,有权任免医院科室负责人,对医院物质、财产、经营管理有自主权。医院院长的成长路线一般为医生→业务骨干→科室负责人→医院负责人,医院中不仅院长是医师出生,各科室负责人也往往是业务骨干,医院的管理实际上是由拥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医生统领全局、调配资源、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在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下,执业医师是医疗服务的主导者,是患者诊疗过程所有资源的调配者和责任人,护理工作只需要服从、服务于医师的安排,即遵照医师的诊疗方案和医嘱执行相应的操作,即使在突发情况下,也不允许护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思路修改诊疗方案。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医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能够提供相对合理的诊疗方案;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需要医生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导致医生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深入钻研新的业务;同时,护理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2.医师多点执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多点执业背景下,医师与患者不直接产生法律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医师不再是承担医疗责任的主体。这是因为患者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合同的当事人是患者和医师受聘的医院,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患者与医疗机构产生了合同法上的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医师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主要负责患者病情的诊断和诊疗方案的初步制定,只负责医疗服务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由于患者个体病情和医师医疗水平的差异,医师制定的诊疗方案需要实时进行调整。在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护理人员已经成为患者诊疗服务过程中的主要负责人,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由于责任主体的变化,新的医疗体制对护理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

2.1细化诊疗方案的能力

在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医师在完成患者病情诊断并制定诊疗方案后,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无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诊疗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患者治疗过程的大部分工作主要由护理人员来负责和执行。护理人员实际上已经成为主治医师的助手,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需要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服务,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细化诊疗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在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护理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专业医学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优化诊疗方案的能力,这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2.2医疗资源配置能力

在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护理人员成为患者诊疗服务过程的主导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对诊疗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医疗资源进行调配和组织,包括对多点执业医师的组织和就诊安排、医疗设备的统筹使用、药品的使用等。由于多点执业医师来自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的医疗机构存在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医疗环境、不同的医疗条件,例如,来自综合类医院的医师一般会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后再制定治疗方案,来自专科类医院的医师一般会更加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来自医疗条件较好医院的医师一般要求采用精细的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来自医疗条件较差医院的医师一般只要求进行常规检查,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背景的医师要求,结合本院的实际条件调配资源,满足对患者诊疗的需要。

2.3和医师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医师无法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即使医师坐诊期间,护理人员和医师对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的沟通机会也不多,在出现病人突发情况时,和医师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就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技能之一。在有线通信和无线网络日益进步的今天,通过微信、QQ、移动电话、有线电话等多种渠道实现护理人员和医师及时有效沟通,是应对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时的有效手段,因此,护理人员掌握现代通讯技能,能够和医师及时有效沟通,也是提高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措施之一。

3.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方向

医师多点执业使得护理人员从医疗服务的执行者转变为医疗服务的总牵头人、医疗服务的资源调配者和责任主体,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多点执业模式下的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应向知识化、专业化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3.1基础护理能力扎实

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工作面更加宽阔,扎实的基础护理能力是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进行各项资源调配的基础,虽然有很多新知识需要拓展,但基础护理能力仍然是全部工作的基石,是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3.2具备一定的专科医学知识和诊疗能力

多点执业背景下,护理人员需要提供更加专业和技术含量高的护理服务,专科护理和诊疗能力则是主要内容之一,专业性更强的护理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在医师无法实现24小时服务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将会走向诊疗服务的最前沿。病万变、药也应万变,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科医学知识和诊疗能力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补充,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科医学知识和诊疗能力的培养,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实时得到有效控制。

3.3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

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需要护理人才知识面更宽、工作能力更强。护理人才转变为诊疗服务的责任主体之后,需要掌握和了解医院运营过程中各项流程和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对医师、设备、病房的安排和配置,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需要护理人才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弥补医师无法临床处理患者病情的短板;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现代通讯方法,在必要时能够和医师及时沟通。因此,培养复合型的护理队伍是深入推进在医师多点执业的关键,随着多点执业制度的深入推进,对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将会爆发性增长。

4.结论

医师多点执业背景下,护理人员成为患者诊疗服务过程中的主要负责人和医疗服务的主体,责任主体的变化需要护理人员深入的专业医学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优化诊疗方案的能力;需要医疗资源调配和组织管理的能力;需要能够掌握现代通讯方法,具备和医师及时有效沟通的能力。医师多点执业模式下的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应向知识化、专业化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渤星,何思长,赵大仁.我国现阶段多点执业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思考[J].医学与法学,2015.4.

[2]胡梦含.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可行性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丁晓璐.论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5.33.

[4]马芙蓉,张绍兴.多点执业中的医疗安全与质量: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