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种“粘合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种“粘合剂”

陈卓

陈卓

摘要:语文学习渐被学生忽视的原因,一是语文学科特点与应试功利的矛盾,二是教师教学的效率不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粘合剂”主要有:提高课堂效率、及时复习巩固,开展广泛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效率;复习;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陈卓,任教于陕西省安康中学初中部。

时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在抱怨,语文学科已逐渐被“边缘化”,其地位和价值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下降为“副科”,和外语已无法“平起平坐”。据笔者观察,这种现象在中学大有“蔓延”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仅仅停留在“担忧”和“抱怨”的层面上是无益的,我们只有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学生不太重视语文学习,说白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能立马显现“考绩”--分数,“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因而逐渐失宠。在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绝对关注“分数”,为“考分”而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没有必要去怪罪学生太急功近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语文考试“挫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为语文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所以有“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之说。不仅如此,语文还负有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的使命,蕴藏着民族精神,语言与思想、情感同时发生,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由于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是要在生活的历练中和文化中的熏陶中进行,不能简单的“速成”。

从语文学科特点而言,语文学科考点相对“模糊”,知识点零散宽泛,要靠学生在日常的积累运用中丰富、内化,需要“文火慢炖”,学习相对耗时多,收效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功利思想太严重,认为把学语文的时间用在学其他学科上更划算,不愿意在语文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往往浅尝辄止,欲速不达。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因素,实践因素(笔者认为,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死抠课本,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呢?

笔者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网袋”,语文由于知识点分散,就好比“散沙”,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这些“散沙”就很容易从学生的大脑的“网眼”中漏掉。语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把“散沙”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沙球”或“沙团”,避免大量的“散沙”从“网眼”中漏掉。而要形成“沙球”、“沙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粘合剂,把“散沙”粘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聚沙”的粘合剂有以下几种:

一、“粘合剂”之一--“浓缩胶”

所谓“浓缩胶”,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课前精心做好准备,设计好课堂环节,尽量使所讲、所练的内容精炼、具体,把多余的“水分”挤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由于语文课随意性强的特点,教师很容易形成泛泛而讲的格局,避重就轻、讲解不精练、无效的练习都可能时有发生。如果教师一节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序列,泛泛而教,随心所欲,学生势必也会泛泛而学,浮在面上,自然对学科产生浮躁和倦怠的心理。

提高课堂实效性,对学生而言,就是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促进了智能的发展,完善了素质,对老师而言,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获得了学生的认同,自己所教的专业得到了发展。虽然语文的教学目标相对宽泛,但也是有方向可循的,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也是具体可感的,必须从课堂设计开始,多花一些功夫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这节课笔者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有什么收获,突出那些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宁肯弄透彻一个问题,不要个个点到为止,“隔靴搔痒”。很多语文教师只重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目标,为教课文而教语文,不注重对单元的训练重点和阶段目标进行研究,想面面俱到,一样不落,结果事与愿违,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笔者的体会是在课前尽量多花一点时间,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目标,争取小步而上,突出重点,不可贪大求全。

二、“粘合剂”之二--“即时贴”:

所谓即时贴,就是及时复习巩固,没有巩固的学习是无效的。课堂上往往出现少数活跃学生掩盖、蒙蔽大多数的假象:几个学生懂了,不等于大面积懂了;看似“对答如流”,做题时一塌糊涂的现象也很常见。及时的练习巩固,及时的检查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没有检查就没有发言权,有时候,教师的凭空估计与学生的实际相去甚远,看似不会出现错误的地方,偏是错误最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看似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有敷衍应付的时候。

笔者的体会是:凡事怕认真,教师认真了,学生就不敢懈怠;教师一偷懒,就惯坏了学生。字词听写、背诵的检查,练笔的批阅,练习册的订正,周期都不能过长,及时检查反馈,及时订正,是必要和必须的。检查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是全批全改的,也可以是抽样检查;可以是抽查统订,也可以是个别案例分析;可以是老师检查,也可以是学生订正。特别是作文讲评,如果等老师全部把全班的作文阅完,周期太长,不利于学生的订正修改。笔者是每节课前随意抽一名学生在全班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订正,缩短了周期,效果颇佳。

三、“粘合剂”之三--“滋补糖浆”:

学习语文最根本的方法是自主、广泛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5万字,然而多数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远远达不到。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就比较差,阅读、写作能力自然跟不上。少读对语文教学而言,简直是釜底抽薪。

笔者所说的“滋补糖浆”指的就是书籍的营养,学生在书中“泡”久了,必然会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从初一开始,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读完3部名著,通过上导读课、课前演讲、写心得笔记等形式进行检查,分散进行,哄着、逼着学生去读。如《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和《名人传》这些名著,对学生有很大的触动和熏陶作用。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读了《爱的教育》以后,焕发了一部分学生“博爱”的意识,知道开始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一切,还有学生仿写了自己的《爱的日记》。

名著是一盏灯,可以照亮孩子纯真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亮堂起来。不过,如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四、“粘合剂”之四--“兴趣糖丸”:

如果把“沙粒”粘在糖丸上,学生就可能乐于接纳,这个糖丸就是“兴趣糖丸”。教师应多用一些“糖衣炮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延伸,大有文章可做,如果能够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视野,学生也会兴趣倍增。

如在七下教材“成长的烦恼”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把烦恼写在贴纸上,剪成树叶状,然后贴在黑板的“烦恼树”上,这样归类探讨,学生兴致很高。在“我也追星”活动中,让学生模仿明星,“秀”明星,开展“明星大家谈”讨论活动,气氛相当热烈。在“戏曲大舞台”中,让学生参观安康的汉调二黄文化园,了解汉剧知识,学唱汉剧,学生十分投入。在学完《斑羚飞度》后,笔者及时从网上把陕西汉中市因狂犬病而“无差别”打死2万只家犬的素材链接在拓展延伸环节上,让学生以《天堂的狗给市长的一封信》为题,进行小练笔,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一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人赞赏不已。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想办法把学生的学习放在广阔的生活中去思考,去设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到语文的乐趣,轻松地获取知识。笔者在教学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中学初中部

邮编:725000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Cement”forImprovingChineseTeachingEffect

CHENZhuo

Abstract:TherearetworeasonsfortheignoringofChineselearning:oneisthecontradictionof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urriculumandutilitariantest-orientation,theotherislowteachingeffect.The“cement”forimprovingChineseteachingqualityis:improvingclassroomeffect,timelyrevisionandconsolidation,implementingextensivereadingandimprovinglearninginterest.

Keywords:classroomeffect;revision;reading;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