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导入艺术,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巧用导入艺术,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实效

罗少新

罗少新(田东县高级中学广西田东531500)

【摘要】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整个教学活动由此展开。成功的导入不仅可以体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带入情境以及铺垫的作用,进而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所收获,化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等原则,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导入;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1.引言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导入则是艺术呈现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处戏的“序幕”。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之中,活跃他们的思维,燃起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降低新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学习效果。同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前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并把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应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始终被教学活动所吸引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2.课堂导入理论依据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基础英语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的设计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一些理论体系。

2.1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要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充实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课堂的有效导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并使学生能把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导入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2.2图式理论;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导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图式,在所接受到的语言材料信息的刺激下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图式的意义复现出来或者激活大脑中所储备的相关知识图式,演绎出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听众或读者大脑中的相关图式被成功地激活了,新的知识与头脑里已有的概念、记忆中的信息联系起来了,输入的信息就易于被理解,否则信息就会难以被理解。因此,教师若想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大脑信息,需要精心研究与准备设计导入。

2.3交际理论;交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本能,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交际是其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能动的过程。外语教学也是一个交际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关注交际在导入中的有效开展与推进。

3.课堂导入的原则

成功的课堂导入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

3.1科学性;导入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上。首先,导入的内容必须是真实有效的。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更有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其次,导入的形式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导入是一节课的铺垫,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最后,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对任务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3.2趣味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教育不是靠强制,而是靠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积极倾向,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导入设计中,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水平及教材的内容,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观、趣味十足的方式,如讨论、小组竞赛、游戏、模仿秀、新闻访谈、图片欣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第四单元“肢体语言”时,笔者首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些情景,然后再找若干名学生用身体语言演绎其小组的设计。课堂导入的设计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导入的话题要尽可能时尚,让学生有话可说。

3.3针对性;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教材内容,抓住重难点,更要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使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起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以“中等生”为依托,兼顾两头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环境的不同进行实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4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知识,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使课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达到有效的统一,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探索者”。

4.课堂导入的方法

4.1悬念导入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设置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教SEFCBook1AUnit2,在读课文前,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一幅插图,告诉学生:JoeisanAmericanwhohascometoBritainforthefirsttime.AtNancy’s,hetoldNancythathewantedtouseherbathroom.Sheagreedandgavehimacleantowel.Joewasverypuzzled.Andhecouldn’tfindwhathewasgoingtofind.CanyouguesswhyJoewaspuzzledandwhathecouldn’tfindinthebathroom?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急于所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之后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弄清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bathroom的不同含义,由此顺理成章地导入课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导入从“疑”入手,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学生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需要,能为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4.2辩论导入法;现代外语教育家张士一先生曾指出:“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汲取语言,因为语言是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应(转引自闫文国,2002)”。所以用辩论法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身临其境,身兼其职来展示他们的才华,既激发兴趣,又提高能力。如在学完Unit16后,下节课前五分钟就可以进行一次辩论(debating)大赛。辩论赛以打擂台形式进行,每组都有两次机会攻擂台,每次擂主都要经受两组攻擂下一节课的擂主由守擂成功组或攻擂成功组担任;守擂时间最长组为胜者(除第一次守擂);第一节课的擂主通过抽签产生;每次辩题事前公布,以便学生准备。举行辩论会,以辩论形式导入新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强化学生资源策略和交际策略运用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在激烈、紧张的环境中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

4.3客观对比法;对比是将几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对比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例如,再教学ProjectAremobilephonessafe?时,学生使用手机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教师不妨利用这点动员学生积极思考,将其利弊罗列出来,充分对比,再将其中的一点——安全性单独列出来,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样课文的主题自然呈现出来,导入水到渠成。

4.4借助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的运用之所以使课堂教学这门艺术锦上添花,是因为它将科技、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于一体。不仅使课本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也通过图片、影像或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例如,虚拟语气是高中语法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高三复习阶段,课程紧、任务重、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在复习这个知识点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如某位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学生所熟悉的视频——影片《大话西游》中周星驰的一段话“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熟悉的影片,搞笑的情境,轻松的氛围,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态放松了,压力减小了。接下来该教师要求学生将刚才的独白翻译成英文,很自然地就导入了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点。

5.结束语

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能力有区别,学习热情有高低,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均等得,教师千万不可以简单地将学生划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困生”向“中等生”靠拢,“中等生”向“学优生”迈进,“学优生”以“全优生”为目标。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的学习效率。它的形式变幻无穷,有悬念导入、辩论导入、辩论导入等。总而言之,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激活大脑思维,提高学习自信心,在知识上和心理上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的导入就是成功且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陈莉萍.导入: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J/OL].宁德师专学报,1997.

[2]何朝柱.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与技能[J/OL].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闫文国.英语新课导入法例说[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2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