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1

培养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发展

马金英

马金英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中心学校8321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拨动学生思维之炫。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借助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培养自主意识发展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学习数学来说,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习数学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并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

例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一开始我就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速算比赛,第一组计算左边四题,第二组计算右边四题。

246+500246+499

734+200734+198

857-400857-397

3475-20003475-1999

结果第一组取胜,第二组同学不服气,说第一组的题目容易。接着,我问:第二组的题目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同学们通过对题目重新审视,发现第二组数的特点,即第二组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提出: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看成整百、整千数进行加减,再减去多加的或加上多减的。在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发现的简便算法计算出右边四题以后,我又运用购买物品收付和找补钱的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这一简单方法,并体会到这种简便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借助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小括号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下面一道情境题:“小珍妈妈在商场里先买了三件棉毛衫,后来又买了两件,每件棉毛衫25元。她一共付出多少元?”要求学生解答,结果学生出示了两种解法:

解法一:25×3=75(元),25×2=50(元),75+50=125(元)。

解法二:3+2=5(件),25×5=125(元)。

教师肯定两种解法都是对的,然后问:第二种解法第二步中的“5”表示什么?学生说:“就是3+2=5(件),两次买棉毛衫的件数。”教师说:“对!现在我们把它列成综合算式是25×3+2对吗?”学生说:“计算的顺序要先算‘乘’后算‘加’,这样计算结果不是125元,所以这样列式是错误的。”教师进一步问:“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这道算式要先算“加”再算“乘”,必须在3+2处加上小括号(),就是25×(3+2)。这样做的过程,实质上是现实问题“数学化”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三、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中,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

四、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使学生内心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教师要充分热爱和信任学生,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尽量用商量的口吻讲话,一般不用“指令性”语言。对学生的提问,既要表示欢迎,又不急于表态,只作必要启发和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成功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更多一份关心,更多一份耐心,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给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并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已经有进步,但还不够,还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