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1

新课改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龙春艳

龙春艳(黔西南州义龙一中贵州黔西南州562400)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3-0045-01

宋代谢枋得编的《文章规范》按“放胆文”和“小心文”编排的体系,渗透了先放后收的写作规律知识,语文独立设课之后,新编国文教科书开始逐渐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分量,最初采取传统评点方式,提示文章知识,比较写法或见解的异同,后来又专门编写《文字源流》、《中国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语文知识读本,与文章读写范本相辅相成,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进入用单元组合方式编选文章的新时期,这时语文知识用短文形式进入教学单元,如叶圣陶等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就是以文章学的理论统摄全书,以一般文章理论为题材的文化为中心组织单元,形成体系。对语文知识的重视,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多读多写,尤其重吟诵,重语感,“书读百遍,其文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语文教学的经验,至今看来仍有其值得汲取的精华,但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是不科学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新课改中的作用毕竟是暗中摸索,费时多而收效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渐渐悟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于是在文选教材中,不断提高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地位。

建国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地位曾有忽高忽低的倾向,直至60年代,才确立了它是“双基”之一的地位,此后,几份语文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举国上下都在推进素质教育,是否人们在教育观念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是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呢?还是忽略它,而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各方面的呼声不太一致,在我看来,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语文学科,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容忽视,实践证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已经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大纲指出,必须通过三条途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其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当然,人类第一次母语的学得并不是靠理性的知识,而是在语文环境影响下反复练习的结果。但是这种语言能力毕竟不够完备,不够规范,带有较大局限性,是一种自在型的语言能力,要培养较完备的规范的高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力争用最短的时间,那就必须学好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并运用驾驭语言规律指导自己的语言行为。这样便能形成效能稳定,素质较高的自觉型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交流、交际的需要。

对中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通顺、连贯和得体。所谓通顺,即遣词造句合乎语言规范,只有学好必要的词汇,语法知识,才能提高判断正误高下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合乎规范;所谓连贯,就是要结构连贯,语意连贯和语气连贯,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立意谋篇的知识,是难以形成这种能力的;所谓得体,就是指言语运用要适合语境,讲究得体,要根据场合、对象、话题等,不断调整内容、用语、表达方式,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静态的语言知识,忽视动态的语言运用知识,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许多考生作文失误的原因就在于不得体。由此可见,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语文能力。

另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有利于优化学生文化素养,语文知识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在优化学生文化素养上是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储存着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各种文化知识,一个民族的思维、心理、习俗等特点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而造成民族特点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或现象也会相当完整地保留在现实的语言中,在语言中打下一定的烙印”。(《中学语文基础知识论》第37页)。学习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绪,优化文学素养,正像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学习语言与语言知识,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文化,还可以提高语言修养的水平,做到出口成章,反应敏捷,繁简得当,雅俗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