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监测应用价值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监测应用价值探析

王慧杰

山东省莱西市市立医院266600

摘要: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莱西市市立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在40~60岁间的45例中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中年组,分别对其进行24h不间断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2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结果老年组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几率高于中年组患者,而有症状缺血发生率则低于中年组(P<0.05)。在0:00~8:00时段老年组ST段异常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各类心率失常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检出和评价患者的心律失常具有独特的作用。对心律失常可作出准确定性和定量诊断,对患者病情判断、评价预后及治疗选择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有效控制和防止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能全面准确反映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心肌供血情况,尤其是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起着独特作用,便于疾病的更好治疗和预后管理。

关键词:中老年;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高血脂、高血压、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的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病[1],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记录24h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有效提高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出率,对患者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本研究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山东省莱西市市立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45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3.47±3.29)岁。另选取同期进行治疗的年龄<60岁的45例患者作为中年组,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51.37±3.85)岁。2组患者的病情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美国MORTARA公司产的全息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所有患者进行24h不间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监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引导患者按照正常作息进行日常生活,监测前24h内不可饮用咖啡、酒精等,同时避免进行剧烈运动[2]。使用时在规定位置粘贴好电极,插入存储卡后,连续24h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基本病情。观察完毕后有自动操作系统对其监测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专业医师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估。

1.3诊断标准对于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为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其ST段以下斜型或者呈现水平型,并且下移的距离≥1mm;下一次发作时,其基线恢复多于上一次ST段基础的1min;ST段出现改变情况,且持续时间>1min。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电图变化对比24h内,老年组患者共计出现缺血性ST段异常33例,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共计27例,有症状的心肌缺血6例。中年组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异常29例,其中无症状缺血15例,有症状缺血14例。2组患者在0:00~8:00时段发生的缺血情况中,老年组患者为24例,中年组患者为15例。老年组患者无症状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而有症状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年组患者(P<0.05)。同时其在0:00~8:00时段的ST段异常改变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的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监测过程安全无创,并能准确计算出各种心律失常的频度,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预后,提供治疗措施,预防猝死和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24h动态心电图在一天之内可以获取约10万个心动周期的心电活动信息,提高了患者临床心电图资料的全面性以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检出率,对短暂性、阵发性心律失常,一过性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捕捉有其独特之处[3]。邓毅斯等研究学者通过将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老年组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高于中年组,且凌晨至上午(凌晨0:00~8:00)是患者心肌缺血多发时间,说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肌病变,并及时进行干预,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5]。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具有自动分析、监测、多画面展示、打印等功能,应用时,可准确记录所观察人群的心脏活动过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进而增加了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的诊出率和准确率[6],尤其是针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短暂的心律失常以及阵发性的心律失常,其诊断效果明显[7]。

本次研究发现,90例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有33例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而在0:00~8:00时段,共计有39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情况。而就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来看,老年组患者在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表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对于中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能够提早有效检测出患者心率异常情况,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而对于老年人群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对其心肌和心率情况的掌握[8],合理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可能性,指导患者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全面准确反应患者在不同情况下心肌缺血情况,特别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作用。动态心电图除了监测心电活动的节律变化外,也可以检测短暂的ST改变,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下的心电活动而难以发现短暂的、突发的心肌缺血的不足,提高了心肌缺血特别是提高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检出和评价患者的心律失常具有独特的作用,对心律失常可作出准确定性和定量诊断,对患者病情判断、评价预后及治疗选择上提供重要依据,提早发现其心肌病变,从而有效控制和防止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东锋,杨汉东,杨波,等.中老年脉搏波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10):697-698.

[2]唐燕.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7(21):173-175.

[3]梁树群.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9):4910.

[4]李蓬.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7,29(4):309-312.

[5]邓毅斯.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J].当代医学,2013,19(13):34-35.

[6]缪京莉,蒋红,侯晓平,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60例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3110.

[7]顾美琴.心血管内科门诊、住院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260.

[8]韩芳,乔亚京,石艳芬.23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z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