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适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浅谈“文化适应”

王莉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文化适应问题是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中无法避免,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这一过程是缓慢曲折的,适应的结果则表现在了不同影响条件下所造就和所体现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了解和适应有关文化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同的人和群体,适应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人们对其的关注日益增多,也表明了其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适应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并共存的集合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且相差迥异,但这个集合体依旧以相对稳定和平的方式发展存在着,这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和融合的结果,离不开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包容和接纳。然而,并不是所有民族文化的人都能够互相接受认同异民族的文化的。从不知到了解,从了解到接纳,从接纳到包容都需要时间,是一个过程。或许我们也可以称这一过程为文化适应的过程。

文化适应的过程是缓慢而又曲折的。

文化适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人们接触异文化时,需要了解的方面很多,不同方面的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也很多,信息的庞杂化造成了解过程的缓慢性。与此同时,要想较全面地了解另一种文化就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其缓慢的特点。文化适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对自身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不会轻易地接受另一种文化。在接触异文化时也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而产生定势与偏见,产生漠不关心,回避交往,甚至蔑视反感等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对于跨文化过程的表现,Oberg则提出进行了跨文化适应者存在着的情感适应的4个阶段:蜜月阶段、危机阶段、恢复阶段、适应阶段。1蜜月阶段和恢复阶段是文化适应的两个高峰点。要想顺利到达“适应阶段”,就必须努力克服危机阶段和恢复阶段的困难,这也是其曲折性的体现之一。

文化适应也一种结果。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出现排斥,融合和同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就是其结果的具体表现。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人们身处异文化的环境,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异文化影响,从而在认知或行为方式上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细微的,甚至是跨文化适应者自身都没有发觉的,但已在适应者的交际行为中有所体现。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了异文化的运行模式,并通过“行为”这一表层表现出来。

正如上文提到的,文化适应过程中需要人们适应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掌握语言是了解另一个民族国家的通道,其合理性和重要性从各个国家都把语言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事实得以窥见。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现了其文化的特点,是其文化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普遍性,体现了该民族的影响力,也是其软实力的体现。拿英语来说,作为全球使用最普及的语言,在其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其背后隐藏的西方思维模式,文化价值观念也迅速地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之中。不论是现在人们对各种语言的记录、研究和保护,还是整个历史的演变进程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失去了其独有的语言,那这个民族就算是真正地消失了。同样地,没有语言的互通,世界就不可能全球化。总而言之,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是活的化石。那么,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语言适应是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掌握所要适应的民族的语言,可以大大减少人们在交际中的沟通障碍,就可以寻求到帮助,得到及时的反馈,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

文化适应的各个方面中,除了语言,不同的社会规范也值得我们关注,包括道德规范,交际规范,民俗规范和法律规范等。

道德规范涉及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问题。价值观念与信仰紧密相关,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就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决定了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对比中西方人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欧美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与价值。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崇尚平等,中国传统社会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差序”和“尊卑”。显然,在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就迥然不同。行为与交际紧密相关,交际规范涉及到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自然离不开语言的使用,但是这里更多强调的则是“语用”,而不是“语法”了。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该怎么说等问题正是文化适应过程中难以掌握的部分。因为交际情景总是时刻变化着的,没有一套明确的模式可以照搬使用。但适应文化也并非都无章可寻,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民俗和法律这些较为明显的规范来减少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这些不同的社会规范同时又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适应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不同的人对这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各有差异。每一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相差甚大,具体涉及到年龄、性格、动机和期望等。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人,文化适应的速度越快,因为受其自身固有文化的影响较小,在接受异文化时会更加顺利。在性格方面,我们一般认为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更容易融入新环境。他们外向活泼,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这为更好地适应文化提供了可能。而在动机上,动机越是强烈,目标越是明确,那么跨文化适应中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其实,无论所要适应的文化内容有多么丰富,也不论不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背景有多么复杂,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跨文化交际者自身的开放心态,积极主动地融入,从而避免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我们要客观分析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尝试,不断获得,进而理解和包容异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适应问题绝不仅仅与个人相关,也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所以人们也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对“跨文化适应”这一问题给予关注,提出更多积极的应对策略2,促进交流沟通。

1.ObergK.Culturalshock:Adjustmenttonewculturalenvironments[J].PracticalAnthropology,1960,7(3):177-182.

2.《跨文化适应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