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操作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龙先兵

龙先兵(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学区湖南凤凰4162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9-185-01

一、课前操作实践,动脑发现,感知材料,体验知识来源。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新知,前提就是要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让学生感到强烈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探究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学前,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地感知。

如: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然后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实物,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等步骤,学生自己就会很快发现长方体的各个特征。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前,可让学生量一量几个圆形物体的直径、周长,并算出每个圆的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几倍,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找出或做出各种圆柱,同时还为圆柱制作“外衣”。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百分数,并用一句话叙述出来,学生们可能会说出:羊毛衫含羊毛80%,纯牛奶不含杂质,100%,很纯等等,此外,还有诸如利息、统计图表、几何知识等都可让学生课前先尝试操作,从而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减少因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而造成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困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课中操作实践,动脑思维,抽象概括,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借助形象直观的具体实物,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同时,与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与语言、思维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探索、思考的环境下,动脑思维,手脑并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知道“平均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出示思考题:应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在此根据学生的操作综合不同的折法,思考:不同折法所表示的二分一,纸片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吗?为什么?通过操作,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强化了所学概念。最后,再用同样的纸分别折出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并且互相交流折的方法,说出每份表示它的几分之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不能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也不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学具。可先引导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回忆这些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接着出示梯形,问:你能运用前面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出它的面积吗?此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了的梯形,先想一想,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补充,看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们肯定会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或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再引导学生根据分割或拼摆成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充分实践的活动中,找到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虽然像条条小河归大海一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最终都是“(上底+下底)×高&pide;2”,但这样的掌握已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掌握得到了进一步内化,进而形成了一种能力。

此外,在教学某些知识的过程中,可安排一些情境的操作实践,强化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例如,讲体积单位时,学生会形象感知1立方厘米如食指指头大小,1立方分米如粉笔盒大小,而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呢?可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处围成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分组钻进修1立方米的空间去具体感知,使学生对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得以深刻的体验,另外还有如“到操场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在操场上量出1千米,让学生感知这个空间距离等等。课堂教学中,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操作实践,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与“知识形成”的广阔空间,获得了一次次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识过程体验,从而有效地获取了数学知识。

三、课后操作实践,运用知识,加深理解,体验知识应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学以致用,去解决或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以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展现数学魅力。教师要经常结合实际,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善于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数学计算,从而得出解决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如为了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盏法,可安排画出下面每条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等。学了比例解应用题,让学生量一量太阳底下竹竿和竿影的长度,运用比例式,算出大树的高度;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让学生去计算火柴盒的内、外盒等立方体的表面积;学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再根据平时所用的时间估算出平均速度;学了百分数应用题计算利息问题时,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利率分别是多少,假设将1000元存银行,哪种存法合算?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些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又培养了学生自身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又得以一次深刻的体验。

数学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在自身参与实践和自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了一个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体验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牢固。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整体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