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毛立飞

毛立飞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中医医院骨科166200

【摘要】目的:分析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对比组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研究组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腕部;外科皮瓣;逆行骨间后动脉;创面修复

产生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主要原因是烧伤、创伤等,常常会伴随骨、肌腱等外露情况的出现,容易使损伤处出现感染,其治疗时间长,疼痛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容易影响腕部关节功能的正常运动,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2]。现在临床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多使用皮瓣修复的方法,可以有效重建患者腕部的正常功能和表面形态,本文分析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层于21~65岁,平均年龄为(42.85±5.8)。其中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桡侧肌腱缺损14例,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产生缺损的原因为:肿瘤切除术后2例,烧伤12例,机器绞伤14例,交通伤12例;损伤的部位为:腕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24例、腕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左腕14例、右腕15例;损伤面积为:腕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3.4cm×3.5cm~6.4cm×5.5cm,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4.7cm×4.0cm~6.1cmX4.6cm,;接受治疗的时间为:伤后立刻入院至损伤后11小时入院,其中非急诊入院12例,急诊入院28例。

1.2方法

研究组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进行治疗。其方法为:首先要给皮瓣进行设计。皮瓣轴线为患肢尺骨茎突桡侧缘和同侧前臂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尺骨茎突近端1.0~1.5厘米的区域作为皮瓣旋转点,在这个地方使用超声来检查骨问后动脉的穿支点,优先选择2条粗大的穿支血管,接着进行仔细标记,同时也要使穿支点处于皮瓣轴线的中上部位。然后根据穿支位置和创面形状、位置、大小等情况来设计皮瓣,而在选择皮瓣蒂部的长度的时候,要根据受区近端和旋转点的距离进行决定。其次是对皮瓣进行切取。在切取皮瓣之前要切开皮瓣尺深筋膜和侧缘,同时要分辨尺侧腕伸肌腱肌和小指伸肌腱之间的缝隙。接着要切开皮瓣的桡侧缘和近端,确定皮瓣中是否存在骨问后动脉皮肤穿支,然后慢慢分离前臂最远处,使骨间后动脉的最远处得以显露出来,随后切断以及结扎旁边无涉及皮瓣的穿支,使骨间后动脉周围深筋膜得到保留,使其可以成为筋膜蒂。最后在皮肤缺损区的地方使皮下筋膜组织分离,然后把皮瓣通过暗道旋转到损伤区域。如果通过皮瓣有障碍,可以把、隧道切开,在转移皮瓣之后再进行缝合。如果皮瓣是组合设计,就在供区进行直接拉拢缝合。

对比组则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手术操作方法与研究组系统,但在皮瓣设计时存在较大差异,其随意设计手部软组织缺损形状和大小。

1.3观察指标[3]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前后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手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皮瓣存活率来评定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其中手部功能评定使用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规定的标准,通过手术之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差、可、良、优四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结果的数据输入SPSS22.2软件包,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数(%)、例数(n)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对比

经过对两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对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对比

组别例数不良反应皮瓣存活

研究组201(5.00)20(100.00)

对比组204(20.00)16(80.00)

X2-5.2104.394

p-0.0360.046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经过对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手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3、讨论

在日常生活在出现腕部软组织缺损的主要为肿瘤切除术后、烧伤、机器绞伤、交通伤等,现在在临床上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很多,例如游离皮瓣修复、局部带蒂皮瓣修复等[4],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由因为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常会伴随着骨骼、血管等组织外露或者损伤,在治疗时无法进行直接植皮或者缝合,其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常规的瓣修复术,具有恢复慢、不良反应多等缺点,而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皮瓣存活率高、恢复速度较快等优点,对于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现在临床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多使用皮瓣修复的方法,可以有效重建患者腕部的正常功能和表面形态,以免影响患者腕部的正常运动,因此需要注意对皮瓣进行设计,注意的内容为:其一皮瓣的面积要比损伤的区域面积要大,稍微多出损伤的区域面积0.5厘米左右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防范出现术后皮瓣肿胀等情况;其二在切取与设计皮瓣的时候,要注意携带近端分支,提高血液供应量,可以有效减少远离血管蒂边缘组织坏死情况的出现,确保患者的安全[5]。

经过研究可知,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从而说明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有效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皮瓣存活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从而说明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恢复速度,提高损伤处的美观度;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从而说明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壮,孙劲野,宋基学.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虎口部软组织缺损[J].中国伤残医学.2014(05):66-67.

[2]王玉鑫.骨间后动脉岛状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贯通伤伴皮肤缺损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5):3024.

[3]胡浩良.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邹立津,张友来,黄耀鹏.33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重度虎口挛缩的效果分析[J].江西医药.2012(12):1068-1070.

[5]田小瑞.VSD联合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手部剥皮机损伤治疗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