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民航总医院 2013-2016年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 2013-2016 年在民航总医院确诊的 484例梅毒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共报告梅毒病例 484 例,男女性别比例为 1.85: 1,以Ⅱ期梅毒与隐性梅毒为主,构成比分别占 45.87%和 42.15%。发病年龄以 20 ~ 30 岁年龄段人群居多,占所有梅毒例数的 39.26%。 结论 近年来梅毒患者人数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及周边群众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

  • 标签: 梅毒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东兴市预防接种门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情况。方法检测分析2013年期间285名新生儿童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情况,在上述的基础上分析新生儿童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第一时间完成首针接种的儿童有276人,及时接种首针率占96.84%。其中抗-HBS阳性结果的人有265人,首针及时接种抗-HBS阳性率96.01%。首针及时接种的阳性率明显优于早产儿延迟接种阳性率。结论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全程和及时的接种率,是预防和控制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措施,尤其是出生时间≤24小时的新生儿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 标签: 预防接种门诊 新生儿 乙肝疫苗 接种免疫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或杜绝误种事故发生,要严格疫苗接种的“三查七对”;加强医生的预防接种操作技术的严格训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法认真调查、分析误种情况;做好儿童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儿童家长的密切配合及时采取相关处置措施。结果及时处置,强化接种医生的“三查七对”意识。结论本起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注射的事件,是属于预防接种事故。

  • 标签: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误种 事故
  • 简介:2011年以来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推广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株),开展免疫效果比较试验等研究工作,制定出综合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操作规范、消毒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等鸡新城疫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全县范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城疫的动态免疫密度一直保持在100%,六年来全县鸡新城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株) 经济效益
  • 简介:牛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是消灭病畜、保护健康畜定期预防免疫。布氏菌病活疫苗(S2株)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氏菌病。免疫期,羊为36个月;牛为24个月,猪为12个月。口服接种,也可肌肉注射。该疫苗使用方便、免疫期限长、免疫效果好,因而被广泛使用。笔者曾遇到一例牛注射布氏菌病活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

  • 标签: 布氏菌病 过敏反应 活疫苗 诊疗报告 预防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螨变应原Derp2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载合成的纳米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小鼠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取雄性SPF级BALB/c小鼠30只,4-6周龄。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空白PLGA治疗组、螨抗原纳米疫苗治疗组(PLGA-DP2治疗组)及螨重组蛋白Derp2治疗组,每组6只。按常规方法建立尘螨过敏性鼻炎小鼠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空白PLGA治疗组、PLGA-DP2治疗组和螨重组蛋白Derp2治疗组分别使用空PLGA、PLGA-Derp2纳米疫苗(含50μgDerp2蛋白)和50μg螨重组蛋白Derp2经小鼠腹部皮下注射进行免疫治疗,每隔3d注射1次,共治疗5次。治疗结束后,取螨变应原粗浸液200μg分别滴鼻激发小鼠,激发结束后处死小鼠。在小鼠激发后的30min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鼻部症状(喷嚏次数、搔鼻及鼻分泌物量)评分情况;检测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γ干扰素(INF-γ)]水平;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螨抗原纳米疫苗PLGA-DP2载药量13.6%,包封率88.4%;纳米粒直径为200-400nm。治疗后小鼠鼻部症状评分,PLGA-DP2治疗组鼻痒(0.67±0.52)分,喷嚏(1.00±0.63)分,清涕(1.67±0.41)分;螨重组蛋白Derp2治疗组分别为(0.83±0.41)分、(1.50±0.55)分、(0.83±0.75)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PLGA-DP2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PLGA-DP2治疗组和螨重组蛋白Derp2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特异性IgE及IL-4水平方面均明显降低,PLGADP2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而IL-2、IL-10和INF-γ水平显著增加,PLGA-DP2治疗组增加更显著(P〈0.05)。PLGA-DP2治疗组小鼠鼻黏膜病理表现,上皮细胞基本排列整齐,组织结构清晰,相对模型组黏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减少,鼻黏膜纤毛结构相对比较完整,黏膜基层肿大程度减轻;基本与�

  • 标签: 纳米疫苗 PLGA 过敏性鼻炎 螨变应原 特异性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梅毒 妊娠期 结局 筛查 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对 TP-ELISA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中发生的钩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它给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和预防措施。方法: 2016年 1月 1日到 2017年 5月 1日期间使用 RPR和 TP同时检测数共有 1302件。 TP-ELISA二步法结果显示为阴性,且 RPR的结果显示为阳性的共有 4例,需要使用稀释法继续进行检测。结果:有 3例标本 TP结果为阴性且 RPR结果为高滴度的样本, TP稀释后都出现了阳性反应,第 1例、第 2例与第 3例的 RPR滴度分别是 1: 64、 1: 32和 1: 8。还有 1例 TP结果为阴性而 RPR结果为弱阳性的样本,在 TP稀释后仍然为阴性,该患者为老年人。结论: TP-ELISA二步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可以避免该效应的发生。但可能由于 RPR特异性差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的原因,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本实验中有 1例 TP稀释后仍为阴性的患者为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极易发生多种疾病,比如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以及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容易引起假阳性。但由于老年人疾病多样化,所以上述疾病因素只是导致假阳性结果的部分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老年病人机体内可能会有螺旋体共生,能够诱导而产生抗属、群或者科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等等。都存在造成假阳性结果发生的可能。

  • 标签: 钩状效应 RPR TP-ELISA
  • 简介:猪圆环病毒病是上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可感染各阶段的猪。主要致病特征有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亚临床症状如日增重降低,PMWS猪的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此病已经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 标签: 猪圆环病毒病 经济效益 猪场 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免疫 疫苗
  • 简介: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猴子进行研究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保护机体免于HIV样病毒感染的新型疫苗,而且目前这种HIV疫苗策略在泰国人体III期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成功。将3个甚至更多靶点加入到所调查的疫苗中(总共5种)或能保护超过一半接种疫苗的动物免于猿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

  • 标签: 试验疫苗 病毒感染 HIV 保护 机体 科学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断脐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对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以我院产科2016年2-5月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且无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禁忌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为奇数月出生的断脐后立即接种疫苗,对照组为偶数月出生的出生半小时后接种疫苗。分别对其进行生后即刻脐静脉血糖,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四小时及八小时末梢血糖监测。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血糖浓度分别为即刻6.10±0.95,6.11±1.04,半小时4.56±1.04,4.59±0.76,一小时4.26±0.83,4.31±0.93,两小时4.43±0.59,4.37±1.13,四小时4.72±0.80,4.77±1.14,八小时4.61±0.74,4.68±1.01,两组六次监测血糖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新生儿断脐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对新生儿血糖无影响。可以尽早进行预防接种。

  • 标签: 血糖 新生儿 立刻接种 乙肝疫苗 卡介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计免门诊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0例和观察组18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接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接种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百白破疫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家长对第二类疫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拦截式调查法对广州市、清远市、梅州市共6个社区0~6岁适龄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被调查家长对流感疫苗的知晓率最高,达90%;对五联疫苗的知晓率最低,为16.9%;被调查家长第二类疫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卫生宣传栏或疫苗宣传手册,占63.8%;有214人认为“有必要”接种第二类疫苗,占73.8%,接种率最高的是流感疫苗,占74.5%,接种率最低的是五联疫苗,占7.9%。结论家长对第二类疫苗的认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家长获取第二类疫苗知识的渠道比较局限,疫苗的安全性和疫苗的作用是影响家长选择第二类疫苗的最重要的因素。

  • 标签: 二类疫苗 认知 态度 行为
  • 简介:公共健康领域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亟待协同治理予以纾解。一桩山东疫苗的“旧案”诱致大规模行政问责与系列政策调整,促使药品安全监管逐向走向协同治理,但作为事务领域长期游离于治理之外。这主要囿于行政沟通的效能偏低、行业政策调适的协同性不高以及部分官员热衷于“共治”的“民主”解读。实践形成的“媒体驱动型”治理格局存在公器私用的空间,难以避免社会恐慌与信任滑坡的蔓延,且容易刺激行政问责的安抚性与慰藉式偏好。只有基于政府部门的有效合作、放松管制、培育领导力以及共享裁量权与共担责任,才能更好地构建“政府引导型”的协同治理以避免陷入回应性误区。

  • 标签: 药品安全 行政监管 协同治理 山东疫苗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腮风疫苗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市某小学于2016年6月爆发流行性腮腺炎,及时对疫区人群给予麻腮风疫苗控制治疗,对疫情控制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研究中接受应急接种共有182名,接种率为93.81%,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在一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麻腮风疫苗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麻腮风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爆发 控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疫苗接种对托幼园所和中小学校水痘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兰州市城关区2010年—2016年托幼园所、中小学校中确诊患水痘的患儿1000例为研究对象,以此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分析总结分布特征。结果469例患儿无水痘疫苗接种史,531例患儿有水痘疫苗接种史,其接种时间距发病时间30天~1年的患儿18例、1~3年的患儿97例、3~5年的患儿102例、5~10年的患儿181例;无水痘疫苗接种史患儿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有水痘疫苗接种史患儿6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结论疫苗接种可有效推迟水痘发病高峰年龄,更有效缓解了患儿的临床症状,但尽管有免疫策略,仍无法防止水痘于托幼园所、中小学中传播。

  • 标签: 水痘 疫苗接种 托幼园所 中小学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接种宣传形式对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寻找高效的预防接种宣传形式,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降低儿童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方法我中心接种门诊将16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80名和观察组80名,对对照组儿童采用预约来门诊接种疫苗+向家长发放计划免疫宣传资料,而对观察组儿童则采用预约来门诊接种疫苗+面对面与家长宣讲计划免疫知识,进而对两组儿童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并且进行相关的干预对策的制定。结果对160名儿童追踪观察五年,失访10名(其中观察组失访2名,对照组失访8名),一直在追踪观察的150名对象中,16名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为10.67%,主要是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观察组有2例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2.56%,对照组有14例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19.44%,观察组儿童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儿童发病率。两组儿童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儿童各单疫全程接种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各单疫全程接种率55.56%。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切实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降低儿童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门诊接种人员必须强化计划免疫宣传工作,特别是医生与家长面对面的宣传。

  • 标签: 预防接种宣传 儿童传染病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