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血管壁MRI(VW-MRI)评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资料,年龄22~73(49±15)岁,其中男15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eQuent Please药物涂层球囊再通治疗并在术前1周及治疗后2~3个月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常规MRI及VW-MRI。评估血管内治疗前后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长度、强化幅度及管腔狭窄的变化。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斑块特征预测术后疗效的价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法对VW-MRI与DSA测量管腔狭窄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VW-MRI显示药物涂层球囊血管内治疗后斑块的面积[(1.86±1.28)mm2]、长度[3(2,4)mm]、强化幅度[(60±20)%]及管腔狭窄[(28±16)%]均小于治疗前[分别为(5.97±1.15)mm2,t=10.93,P<0.001;7(6,9)mm,Z=-3.94,P<0.001;(107±46)%,t=4.26,P<0.001;(89±5)%,t=17.27,P<0.001]。斑块的面积、长度、强化幅度对评估血管内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6、0.74)。血管内治疗前后VW-MRI和DSA对管腔狭窄的测量呈正相关(r治疗前=0.66,P<0.001;r治疗后=0.96,P<0.001),并具有一致性。结论VW-MRI可以从粥样硬化斑块基本特征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估药物涂层球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随访手段。

  • 标签: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9年5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均采用HRMR-VWI评估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和稳定性。通过临床随访明确患者术后30 d的病死、致残以及术后12个月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采用影像学随访评估再狭窄。结果35例患者的术前HRMR-VWI评估结果提示,15例斑块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腹侧壁,12例位于下壁,8例位于上壁;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稳定斑块。3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均贴壁良好,血流通畅。2例(5.7%)患者术中出现技术性并发症。术后30 d 1例(2.8%)患者因脑疝死亡,1例(2.8%)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术后12个月,34例患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获影像学随访的5例患者未见再狭窄发生。结论HRMR-VWI对于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位置、稳定性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提高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手术 支架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分辨MRI评估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壁增厚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术前均予以高分辨MRI检查,术后经随访了解预后效果,分析血管壁强化和预后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血管壁增厚强化的有17例(轻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例),无血管壁增厚强化有6例。三组(强化组、轻度强化组、明显强化)好转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情加重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明显强化组加重显著高于轻度强化组(P<0.05)。结论: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术前可运用高分辨MRI评估动脉瘤血管壁增厚强化情况,明显强化患者病情要比轻度强化患者更为严重,动脉瘤增厚强化程度影响着预后效果。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静音磁共振血管造影(SilenZ-MRA)和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患者3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1例;年龄29~86(54.50±11.80)岁。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比较TOF-MRA、SilenZ-MRA、HR-VWI的图像质量评分和支架段管腔狭窄评估结果。以DSA为参考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TOF-MRA、SilenZ-MRA和HR-VWI 3种MRI血管成像技术对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TOF-MRA、SilenZ-MRA和HR-VWI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3)、4(3,4)、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78,P<0.05),两两比较结果如下:TOF-MRA 比SilenZ-MRA,P<0.017;TOF-MRA比HR-VWI,P<0.017;SilenZ-MRA 比HR-VWI,P>0.017。采用TOF-MRA、SilenZ-MRA、HR-VWI和DSA测量每个病例支架段管腔狭窄,结果支架段管腔狭窄分别为45.00%(29.60%,61.05%)、17.60%(10.80%,26.80%)、13.35%(8.90%,15.95%)和7.95%(4.8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96,P<0.05)。TOF-MRA、SilenZ-MRA、HR-VWI分别和DSA进行比较,结果如下:TOF-MRA比DSA,P<0.017;SilenZ-MRA比DSA,P<0.017;HR-VWI比DSA,P>0.017。DSA复查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发现,有12个(27.91%,12/43)动脉瘤栓塞不完全,31个(72.09%,31/43)动脉瘤栓塞完全。TOF-MRA、SilenZ-MRA和HR-VWI评估动脉瘤术后是否完全栓塞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0和0.94,TOF-MRA与HR-VWI(Z=2.53,P<0.05)及TOF-MRA与SilenZ-MRA(Z=3.32,P<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VWI可以清晰显示载瘤动脉支架段管腔,评价支架段动脉管壁情况及管腔通畅与否。SilenZ-MRA评估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明显优于TOF-MRA,且在瘤颈显示上略优于HR-VWI。联合应用HR-VWI和SilenZ-MR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W-MRI)分析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 B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探讨斑块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怀疑缺血性卒中在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VW-MRI检查并发现BA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按是否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在VW-MRI图像上测量斑块最狭窄层面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斑块厚度以及斑块长度。评估斑块是否存在T1高信号,并计算斑块体积和狭窄程度。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临床资料以及斑块影像学特征,分析斑块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卒中组15例(48.4%),非卒中组16例(51.6%)。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卒中组收缩压(P=0.004)、三酰甘油(P=0.001)和空腹血糖(P<0.001)显著高于非卒中组,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非卒中组(P=0.002)。斑块影像学特征比较显示,卒中组斑块最厚点更多见于左侧壁或右侧壁(P=0.032),斑块更长(P=0.034)和斑块体积更大(P=0.030),而且斑块内T1高信号更多见(P<0.001)。结论卒中组BA粥样硬化斑块主要表现为斑块更长、斑块体积更大、斑块最厚点位于外侧壁以及斑块内出现T1高信号等特征,这可能对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  在颅颈部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上,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的应用成效。方法  将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录的53例CAD患者进行研究,皆实行HRMRI与CVUS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诊断结果,评估在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HRMRI检查对CAD的诊断(31.50%)与CVUS检查(25.00%)无差异(P>0.05)。HRMRI检查与CVUS检查对IMH残留及范围无差异(P>0.05)。结论  HRMRI和CVUS在 CAD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可通过联合检查来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 颈部血管超声 颅颈部动脉夹层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标志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20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并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物检测符合均明显高于荧光定量PCR法(P<0.05)。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的200份检测样本中,有184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实际病情符合,符合为92.0%,有16份样本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验,有12份样本检验结果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75%;有4份样本检验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25%,两种检查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物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荧光定量PCR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时间荧光分辨法在产前筛查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做产前筛查的323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中孕三联筛查,筛查为高风险者知情同后做羊水穿剌行产前诊断,观察产前筛查和产前诊的检出结果。结果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法共筛查出114例21-三体综合征高风险孕妇,46例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孕妇,16例神经管畸形高风险孕妇总检出5.43%;知情同意81例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共确诊出2例21-三体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通过四维彩超诊断1例神经管畸形,总诊断4.93%。产前筛查的检出效果明显能降低有创产前诊断的盲目性。结论 产前筛查有利于尽早发现胎儿缺陷,时间荧光分辨法属于一种无创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降筛查出唐氏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胎儿有目的性地指导进一步产前诊断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全面优化人口出生质量。

  • 标签: 时间荧光分辨法 产前筛查 结果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不良反应发生及依从性。结果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性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依从性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性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研究TRFIA检测梅毒抗体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同时对2963例临床标本及TP室间质控品进行TP抗体检测,对比分析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TRFIA检出为100%,ELISA检出为96.97%。筛查标本TRFIA法阳性高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值阳性室间质控品及稀释后的质控品经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TRFIA法阳性检出83.3396,高于ELISA法的66.6796。结论:TRFIA法比ELISA及TPPA法敏感度更高,对早早期及“窗口期”的梅毒患者能早期检出,避免漏检,同时有利于一些医疗纠纷的防范。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抗体 TRFIA ELISA TPP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CA狭窄程度为50%~99%,且确定为责任病变。进行常规MRI及MCA最狭窄处血管壁成像。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MCA狭窄处的血管和斑块特征。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管壁特征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5例存在MCA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年龄(68±14)岁,男性50例(76.9%)。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0例(46.2%),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5例(53.8%),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较小[(2.36±1.09)mm2对(2.96±1.01)mm2;t=2.274,P=0.027],斑块面积[(4.46±2.08)mm2对(2.62±1.32)mm2;t=4.315,P<0.001]较大,重构指数(1.08±0.11对0.94±0.10;t=5.573,P<0.001)较高,而且明显强化斑块(63.3%对11.4%;χ2=19.034,P<0.001)和正性重构(80.0%对20.0%;χ2=23.311,P<0.001)更多。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面积(优势比2.01,95%置信区间1.35~2.98;P=0.001)、重构模式(优势比16.00,95%置信区间4.73~54.15;P<0.001)、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优势比0.568,95%置信区间0.34~0.96;P=0.033)和强化程度(优势比21.85,95%置信区间5.13~93.0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面积、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和强化程度三者结合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0.93,95%置信区间0.84~0.96)。结论当MCA最狭窄处斑块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并且存在明显斑块强化时,更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鉴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脑血管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诊治的117例患者的139个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139个斑块分为训练集(97个斑块)和验证集(42个斑块)。根据MR图像和临床症状将斑块分为69个责任斑块和70个非责任斑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责任斑块及非责任斑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训练集斑块在平扫3D HRMR-VWI、增强3D HRMR-VWI、平扫+增强3D HRMR-VWI上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模型。最后联合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平扫+增强3D HRMR-VWI特征构建融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的斑块内出血、狭窄处管腔面积、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斑块负荷、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斑块内出血是预测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45,95%CI 1.402~35.397,P=0.018)。验证集中,平扫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低于增强3D HRMR-VWI模型(Z=-2.01,P=0.044,),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增强3D HRMR-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P=0.427),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效能最好,AUC为0.939,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76.19%、85.71%。结论基于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识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中动脉 影像组学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T2加权黑血(T2-weighted dark blood,T2W-DB)序列比较,探讨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技术的高空间分辨T2加权黑血成像(high resolution T2 weighted dark blood 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ACS HR-T2W-DB)序列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中评价心肌水肿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12月来我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2W-DB和ACS HR-T2W-DB心脏短轴面扫描。应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和客观定量指标分别评价常规T2W-DB和ACS HR-T2W-DB序列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Likert评分量表评估总体图像质量、血池抑制效果、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可视性。客观定量指标包括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和心肌血池对比噪声比(心肌contrast-noise ratio,心肌-CNR),并对14例检出有局部心肌水肿的患者进行了心肌水肿区CNR (水肿-CNR)的评价。结果与常规T2W-DB序列相比,ACS HR-T2W-DB序列的空间分辨提高了一倍(常规256×163 vs. ACS 336×269)。常规T2W-DB和ACS HR-T2W-DB序列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中,ACS HR-T2W-DB序列右心室壁和左心室游离壁可视性的图像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常规T2W-DB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体图像质量、血池抑制效果和室间隔可视性在两个序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客观定量评估中,基于ACS HR-T2W-DB序列pSNR和水肿-CNR均明显高于常规T2W-DB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T2W-DB序列,ACS HR-T2W-DB序列既不明显增加扫描时间,又提供了更高的空间分辨、图像质量、水肿-CNR以及更佳的左室游离壁可视性,有望成为可疑心肌水肿患者的必备序列。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人工智能 压缩感知 T2加权黑血 空间分辨率 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中临床意义。方法:我院66例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为研究样本,分别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比较诊断异同。结果:HR-MRI与DSA在重度狭窄与闭塞上检出数据一致,HR-MRI对轻度狭窄与中毒狭窄检出较低,DSA较高(P<0.05)。HR-MRI病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HR-MRI与DSA差异较大,DSA与病理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时HR-MRI与DSA两种方法均比较有效,但从斑块形态与患者热认可度上讲HR-MRI更具优势。

  • 标签: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狭窄 闭塞
  • 简介:我们构建的(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可以用于多种像PAPPA这样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的试剂,构建PAPPA试剂检测灵敏度为0.7 mIU/L,  1.2.5 (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反应活性 用生物素化的各种浓度(0 ng/50μl

  • 标签: 免疫试剂 分辨荧光 固相
  • 简介:目的:评价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AFP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密度试验和线性分析。结果:两法呈正相关,都有较好的重复性,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CV值明显小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结论: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FP,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甲胎蛋白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怀化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怀化418000)摘要目的调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芬兰Wallac1420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上海新波乙型肝炎定量试剂对本院5890例经过新生儿期的常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1至3岁的幼儿(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血清用TRFIA检测HbsAb,看经过新生儿期的常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HbsAb浓度产生的情况。在3岁加强针后检测HbsAb浓度有明显的上升。结果1至2岁的幼儿HbsAb浓度产生的情况比2至3岁的要好,1~2岁左右的儿童的HbsAb>100mU/ml的占39.5%;2~3岁儿童的HbsAb>100mU/ml的占17.8%;3~4岁加强后的儿童HbsAb>100mU/ml的占36.6%。也就是说在经过新生儿期的常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HbsAb浓度在2岁后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加强一针后HbsAb浓度有明显的上升。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HbsAb浓度的高低可作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能力的一种常规方法。也建议幼儿在2岁左右进行一次乙型肝炎HbsAb浓度检测,了解自身的HbsAb浓度以便及时进行疫苗加强。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 <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接受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 HR-VWI)检查的MCA狭窄患者。测量MCA斑块最狭窄层面的管腔及血管直径和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及斑块强化等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3例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年龄(53.5±9.7)岁,男性28例(52.8%)。卒中组28例,非卒中组25例;动脉-动脉栓塞13例,非动脉-动脉栓塞15例;轻度狭窄39例,中重度狭窄14例。与非卒中组比较,卒中组MCA中重度狭窄更多见(P=0.010),斑块负荷更大(P=0.006),重构指数更低(P=0.01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构指数是MCA粥样硬化狭窄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002,95%可信区间0.000~0.952;P=0.048)。与非动脉-动脉栓塞组比较,动脉-动脉栓塞组MCA的血管壁平均厚度更大(P=0.037)。与轻度狭窄组相比,MCA中重度狭窄组斑块负荷(P=0.001)更大,斑块强化(P=0.004)更高,而重构指数更低(P<0.001)。结论MCA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患者的中重度狭窄更多见,斑块负荷更大,重构指数更低。重构指数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MCA中重度狭窄患者的斑块强化更高且重构指数更低,提示管壁炎症反应更显著且出现失代偿。HR-VWI有望用于评估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硬化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