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对腰硬联合麻醉下不同的给药速度对阑尾炎手术麻醉平面的影响,找出更适合于阑尾炎手术的给药方式。方法选择200例阑尾炎需实施单纯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性别不限,ASAⅠ级或Ⅱ级,术前禁食、水。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心电、无创血压及SpO2,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并在20分钟内快速输入胶体液(本院为长源雪安)350~500ml。Ⅰ、Ⅱ组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选择腰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以25G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均给予0.75%布比卡因2ml+0.9%氯化钠注射液1ml配成的混合液2ml。Ⅰ组注射时间为12秒,Ⅱ组注射时间为30秒,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恢复仰卧位。5分钟后针刺皮肤测麻醉平面,观察2种给药速度所达到的麻醉平面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结果Ⅰ组麻醉平面达到T4水平,术中无牵拉痛,个别心率、血压下降;Ⅱ组麻醉平面达到T8水平,术中有牵拉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率、血压下降。Ⅰ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Ⅰ组给药速度所达到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所以Ⅰ组的给药速度即12秒的给药速度更适合于阑尾炎手术的麻醉。

  • 标签: 腰硬联合 给药速度 阑尾炎 麻醉平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组(MPR)在小儿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28例小儿寰枢椎行薄层螺旋扫描,并做MPR图像重建,通过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得更多平面MPR重建图像。结果28例小儿寰枢椎病变中,寰枢椎脱位17例,其中前脱位3例,后脱位3例,旋转脱位8例,咽喉部炎症、感染、脓肿等引起脱位的3例。寰枢椎骨折8例,寰椎骨折3例,其中前弓骨折1例,侧块压缩骨折2例。枢椎骨折5例,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椎弓根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的8例病例中,其中7例伴有脱位。齿状突发育不良3例。MPR诊断28例。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MPR对小儿寰枢椎损伤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小儿寰枢椎损伤最理想的检查处理方法。

  • 标签: 寰枢椎 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回肠造口回纳术中的效果。方法全麻下接受末端回肠造口回纳术患者30例,将患者分为单侧罗哌卡因阻滞组(A组)、双侧罗哌卡因阻滞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患者行单侧TAP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B组患者行双侧TAP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C组行双侧TAP注射生理盐水20ml。分别评估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6、12、24、48小时镇痛效果。结果2、6、12小时时间点A组和C组、B组和C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和48h时间点各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A组各时间点VAS评分稍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地佐辛使用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也较晚,住院时间较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地佐辛用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P通过阻滞脊髓腹壁感觉神经通路,显著减少了术后腹壁切口疼痛,缓解了手术患者腹部不适。对造口回纳患者,仅需行一侧TAP即可起到良好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回肠造口回纳 术后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中,侧脑室及小脑平面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921例畸形胎儿中选出97例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胎儿,对其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97例,其中脑膜脑膨出9例、无脑儿7例、脑膜膨出4例、透明隔腔增宽11例、完全型胼胝体缺失(ACC)16例、部分型ACC15例、全前脑15例、蛛网膜下腔囊肿4例、Dandy-Walker畸形10例、Arnold-Chiari畸形Ⅱ型4例、Galen静脉瘤2例。结论:胎儿侧脑室平面及小脑平面的超声检查安全有效、方便快捷,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筛查最常用的切面,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检出率高。

  • 标签: 胎儿中线结构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腭咽成形术治疗腭咽平面气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咽腭平面气道狭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8)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n=48)接受改良腭咽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Epworth 嗜睡量表(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改良腭咽成形术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腭咽平面气道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集入院进行CT检查的磨玻璃结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划分为两种,分别是良性组45例与恶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T多平面重建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诊断后结合资料发现,恶性组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以及不规则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CT 多平面重建 肺部 磨玻璃小结节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应用原理进行探讨,在不同的部位骨折临床作业当中进行应用。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环节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当解剖结构具有复杂和重叠性的特点时,可以确保骨关节骨折等解剖作业的顺利开展,有助于保障诊断环节的整体效率,为临床环节提供了充足的诊断信息。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三维或者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骨折创伤检查环节当中具有关键作用,可以以直观的形式对骨折关节的损伤情况进行显示,有助于保障骨折分型环节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使骨科医师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螺旋CT 腰椎创伤性骨折 三维和多平面重建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CT多平面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6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肺部磨玻璃小结节患者;根据结节类型分为A组(n=30,良性结节)和B组(n=34,恶性结节);2组患者均接受CT多平面重建诊断,观察和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在磨玻璃影形态学指标及磨玻璃影影像学表现指标方面,A组与B组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肺部磨玻璃小结节 定性诊断 CT多平面重建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作为新的麻醉技术,不仅能够成功阻滞肋间神经外侧的皮支提供镇痛效果,也能够减少对神经根的损伤。因此本院开展了以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为中心的探究实验,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胸腔镜手术 前锯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对中央型及周围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肺癌影像资料82例,对比分析MPR与横断位对肺癌重要征象显示的差异性。结果:MPR对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深分叶征的显示率均高于横断位的显示率,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MPR 可有效提高肺癌诊断率,对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 要 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兴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在胃肠快速康复外科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但因其缺少大量的临床实践,临床证据仍不充分。本文将围绕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各类手术围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来阐述,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胃肠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 胃肠道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及鼓环平面作为该段面神经解剖标志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10月选取4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1例(22侧颞骨),鼓膜表面涂碘海醇注射液,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3D容积重建(3D—VR)技术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应用显微解剖技术将对应颞骨的鼓环、面神经垂直段轮廓,并行数据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3D—VR技术成功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11例22侧标本鼓膜均显影清晰。其中12侧鼓环平面8点(右耳)或4点钟方向(左耳)距面神经垂直段最近,显微解剖与3D—VR观测其平均距离均为3.58mm;显微解剖显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上段成角平均为39.14°,3D—VR观测其为39.41°。显微解剖与3D—VR测量数据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鼓膜后下象限,3D—VR和显微解剖分别发现有63.64%(14/22)和68.18%(15/22)的面神经垂直段由鼓环平面内侧转向外侧,其中同时又伴有面神经垂直段前移者分别为10/14侧和10/15侧。3D—VR与显微解剖两种方法判断面神经前移、外移情况,经Kappa检验,结果呈较好一致性(K=0.899、0.874)。结论鼓环平面是面神经垂直段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鼓膜后下象限区域是外耳道操作时面神经易损部位,3D—VR较为真实地反映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之间的位置关系。

  • 标签: 中耳 鼓环 面神经 容积重建 颞骨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6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1例)、研究组(8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常规全麻,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治疗。对照组于患者苏醒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研究组则给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观察对比组间镇痛效果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4h镇痛泵按压次数、VAS评分分别为(0.7±0.1)次、(2.7±0.3)分,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8h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甚佳,可减少术后镇痛泵使用次数。

  • 标签: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妇科腹腔镜手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左旋布比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术后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A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20ml,B组注入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产妇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进行术后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24h的VAS评分及镇痛效果、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A组术后4h、8h、12h、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镇痛满意度为84.0%(42/50),B组术后镇痛满意度为58.0%(29/50),A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P<001)。A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为(12.3±3.6)次,B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为(35.4±7.8)次,A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B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与术后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左旋布比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能减少静脉镇痛药的使用量。

  • 标签: 左旋布比卡因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剖宫产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90例择期剖宫产术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分成3组,各30例,布托啡诺PCIA组(A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B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布托啡诺PCIA组(C组)。当疼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可给予曲马多静脉滴注。观察术后6、12、24、48h静息、咳嗽期VAS评分,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不良反应。结果:C组静息时VAS评分始终最低,镇痛效果最好;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B、C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加布托啡诺多模式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低副作用的术后镇痛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 布托啡诺 剖宫产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骨搬移组和联合骨搬移组(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骨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骨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骨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骨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骨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骨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骨愈合评价:骨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骨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骨延迟愈合3例;联合骨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骨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摘要2020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1例右手第2~5指20节段多平面离断伤患者,采用分组显微吻合拼接,最后完成再植。术后1年随访,患者离断20节段最终成活17节段,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指功能评级为57分,功能差;患者掌指关节活动度较术后半年明显改善,可进行简单抓握、对捏及对指;感觉较术后半年恢复,但右手指体进行性萎缩,指骨间关节僵硬,无屈伸活动度,再植手指功能受限。

  • 标签: 断指再植 多平面离断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平面关节内截骨保关节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31~58岁,平均43.4岁;左侧10例,右侧6例;均为Yu Ⅱ型(后关节面存在压缩骨块)。均采用三平面关节内截骨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心理与生理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60个月(平均42.9个月),骨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1.5周)。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25.7° ± 2.3°)、Gissane角(117.1° ± 5.8°)、Meary角(2.9° ± 1.3°)、距跟角(31.3° ± 3.0°)、后足力线角(3.9° ± 1.8°)、踝关节高度[(82.3 ± 2.6)mm]、跟骨高度[(56.9 ± 2.4)mm]、跟骨宽度[(41.4 ± 2.1)mm]、AOFAS的踝-后足评分[(82.3 ± 7.3)分]、VAS评分[3(2, 3)分]、SF-12心理评分[(46.6 ± 3.6)分]、SF-12生理评分[(43.6 ± 3.5)分]均较术前[8.4° ± 2.7°、137.5° ± 9.3°、8.3° ± 4.3°、24.6° ± 3.7°、-4.6° ± 3.2°、(76.1 ± 3.1)mm、(53.8 ± 3.0)mm、(50.2 ± 2.2)mm、(51.9 ± 7.7)分、6(6, 7)分、(37.5 ± 3.8)分、(31.0 ± 2.6)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Yu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三平面截骨可以解剖复位塌陷的后关节面骨块,重塑跟骨正常解剖形态,保留距下关节,中短期随访疗效肯定。

  • 标签: 跟骨骨折 截骨术 预后 跟骨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鲜尸体研究,观察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征,以探讨子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的合理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实验室对14具新鲜女性尸体进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研究标本的中位年龄为79岁(范围:67~92岁)。从14具新鲜女性尸体中获得28个半侧盆腔标本。其中,8个半侧盆腔用于NPSRH的手术模拟,证实其可行性;10个半侧盆腔通过精细解剖,分离盆腔自主神经结构,观察其走行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另外10个半侧盆腔,从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至膀胱入口处的宫旁组织进行整体取材、包埋并连续切片,HE染色明确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系膜内神经的分布特点;免疫组S100染色,识别并计数神经纤维束,再选择与S100染色标本同点的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染色,以区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并计数神经纤维束。结果(1)在8个半侧盆腔标本上模拟了NPSRH,其中7个半侧盆腔中整体保留了盆腔自主神经平面。(2)10个半侧盆腔标本经过精细解剖,发现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及其汇合成的下腹下神经丛的分布呈平面状态,均位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内。神经平面与子宫深静脉及其属支均呈交叉关系。下腹下神经丛膀胱支与膀胱静脉丛的关系密切。在10个半侧盆腔中,7个观察到完整的膀胱中静脉及膀胱下静脉,另3个其中一支静脉缺失;6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在神经平面内侧与子宫深静脉主干有交通,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于神经平面外侧汇入子宫深静脉,另外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直接汇入髂内静脉。(3)HE染色发现,宫旁输尿管下方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呈矢状位平面分布。免疫组S100染色发现,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的神经纤维束占宫旁范围神经纤维束总量的比例平均为70.9%。TH及VIP染色发现,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13.5条/半侧盆腔,副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8.2条/半侧盆腔,交感神经分布占优势。结论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所组成的平面内,NPSRH术式具有解剖学上的合理性。

  • 标签: 宫颈肿瘤 骨盆 自主神经系统 子宫切除术 尸体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统体表触诊法和超声双平面法对环甲膜定位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接受颈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107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使用超声观察颈部气道结构,选取超声下可清晰显示环甲膜结构的受试者,分别由耳鼻喉科医师使用体表触诊法、超声科医师使用超声双平面法对环甲膜中点位置定位。使用直尺测量两种方法定位之间的距离,将受试者分为准确组(两点间距≤3 mm)和差异组(两点间距>3 mm)。使用超声测量环-甲间距(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距离)、环甲膜-皮肤间距(环甲膜中点与皮肤间距离),使用直尺测量平视时颈部长度、仰头时最大颌下间距。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定位方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清晰显示环状软骨和环甲膜的受试者104例。2组性别比例、BMI、环甲膜-皮肤间距、颈部长度、最大颌下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091,P<0.001)、BMI>28.0 kg/m2(OR=11.214,P=0.001)、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OR=5.649,P=0.015)为两种环甲膜定位方法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肥胖(BMI>28.0 kg/m2)、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是超声双平面法与体表触诊法定位环甲膜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者,建议使用床旁超声定位。

  • 标签: 环状软骨 超声检查 体表触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