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延续数年的关于降血脂治疗的争论在1996年达到了高潮,起因是Newman等在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1996年第1期上发表的具有爆炸性的特讯《降血脂药物的致癌作用》(Car—cmogennicitofLipid—LoweringDrugs)。此后,观点迥异的文章层出不穷。由于全世界接受降脂治疗的人数众多,且多为终生用药,因此这场争论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文献加以综述,以期供我国医药工作者参考。

  • 标签: 降血脂药物 致癌作用 降脂治疗 医药工作者 患者 用药
  • 简介:为了适应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对药物分析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加入了设计实验。通过调查反馈,对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分析设计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设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 标签: 药物分析 设计实验 教学改革
  • 简介:临床上药物性肝病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患者和医师的广泛重视。据报道,药物性肝病约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在欧美国家约30%~4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在我国药物性肝炎大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

  • 标签: 肝疾病 药物毒性 治疗
  • 简介:近年来,胃癌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其死亡率在癌症中仍居第三位。细胞毒类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紫杉类、第三代铂类药物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在进展期胃癌化疗中应用,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延长了总生存期,但存在生存期较短、药品不良反应等较多的弊端。随着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逐步被认识,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和阿帕替尼已经在临床应用。本文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药物选择做一综述。

  • 标签: 胃肿瘤 药物疗法 综述
  • 简介:胰腺炎是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及腰背部剧烈疼痛,大多由于酗酒、暴食、胰管阻塞、胆结石、胆道感染或外伤、手术等所致,病情严重而凶险,死亡率较高。近些年来发现,某些药物应用不当,也会引起胰腺炎,但至今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现将部分此类药物简介如下。

  • 标签: 胰腺炎 药物 副作用 合理用药 维生素D 降糖灵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新型抗血栓天然药物 血栓 抗血栓药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1抗组胺药物简介从1937年第1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供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为第1代: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曲吡那敏(去敏灵)、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这类药物具有以下两项缺点,限制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1)中枢抑制作用:大部分第1代抗组胺药具有脂溶性,能穿透血脑屏障,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即镇静作用,包括困倦、嗜睡、注意力下降等.(2)H1受体选择性差:药物有部分抗胆碱能作用,因此易产生视力模糊、口干、心动过速及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另外,它还可产生a受体阻断作用、局麻作用及5-羟色胺抑制作用等,这些都会使第1代抗组胺药物的安全性下降.

  • 标签: 抗组胺药物 合理用药 美喹他嗪 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
  • 简介:《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设有专论、论著、实验研究、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调查研究、影像诊断、综述讲座、临床研究、新药临床试验及应用、合理用药、新药介绍及新进展等栏目。

  • 标签: 中国医院 临床研究 药物 杂志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随着临床用药品种的日益增多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增加,ADR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一直占医院用药的首位。抗菌药物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导致了耐药菌的产生,正确的选用抗菌药物已是每个临床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概述了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用药咨询情况,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全方位开展。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6~2007年400例门诊药物咨询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咨询人群有医生、护士、患者,以患者居多,占80.5%。咨询内容较广泛,用法用量23.00%,不良反应21.25%,相互作用8.25%,药物适应证15.00%。结论:开展药物咨询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是临床药学开展的重要内容。

  • 标签: 药物咨询 药学服务 门诊
  • 简介:目的儿童药物缺乏是国内外普遍现象,完善儿童药物研发鼓励政策是解决儿童药物短缺的有效方式,通过儿童药物研发鼓励政策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儿童药物研发的鼓励措施。方法检索WHO、欧美等国药品监管官方网站,梳理国外儿童用药鼓励研发的先进做法,分析我国儿科药物研发鼓励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我国儿童药物研发鼓励政策应建立并完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法规,促进儿科药物适宜剂型的研发,推动更多儿童药物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并增进多部门联合协作。

  • 标签: 儿童药物 鼓励政策
  • 简介:《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设有专论、论著、实验研究、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调查研究、影像诊断、综述讲座、临床研究、新药临床试验及应用、合理用药、新药介绍及新进展等栏目。1对来稿的要求1.1作者署名和作者单位:作者姓名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附介绍信。作者单位(包括科室)要用全称,并注明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

  • 标签: 中国医院 临床研究 药物 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姓名
  • 简介:药物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危害大,且发病率高,轻则产生药疹,重则发生过敏性休克,稍有不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因此,本文试从药物本身的化学活性及其质量、个人差异等方面进行粗浅分析。1 药物方面的原因1.1 药物代谢物本身的性质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系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当这些小分子药物被引入体后,药物和它的代谢物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共价结合的全抗原或内源性的自身分子,在生产或存储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多价半抗原(高价分子过敏物质)而产生特异的抗体,有致敏作用。一般而言,药物本身多不易形成上述的不可逆结合,只有那些有化学活性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磺胺类和解热镇痛药等)的代谢产物才可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形成这种结合。1.2 药物本身的质量 药物质量高,几无杂质越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有的易发生过敏,有的则不易发生。药物在分装过程中,生产条件(如温度、湿度、包装的密封度等)控制不严格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例如,青霉素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决定簇青霉唑基是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产生,如使成品中该杂质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当然随着医药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认证,生产药品质量定会大力提高和保障有法。1.3 中药致敏 中药致敏引发的过敏反应报道较多,有金梅感冒片、金嗓子、双黄连、西黄丸、银黄口服液

  • 标签: 药物过敏 分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