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工作会议于2010年8月27~28日在广州市远洋宾馆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处长樊静,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组长赵家良,副组长樊映川、管怀进、何明光、孙乃学,组员黄丽娜、贾亚丁、李建军、刘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会议 防盲 学分 眼科 广州市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在全身麻醉鼓室成形术前行手术区域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于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L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于手术区域(耳后手术切口及耳道内)行1%利多卡因混合1∶20万肾上腺素10mL多点浸润注射;N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于手术区域行0.9%生理盐水混合1∶20万肾上腺素10mL多点浸润注射。2组患者麻醉方法相同,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完毕即刻(T1)、切皮时(T2)、耳腔成形时(T3)、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T4)和术后6h(T5)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记录患者PACU内的苏醒时间、镇静评分(Ramesay评分),记录患者T4和T5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在T2、T3及T4,L组MAP和心率显著低于N组(P〈0.05)。术后6h2组患者的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3、0.094)。在PACU内,L组Ramesay评分高于N组(P=0.009)。T4、T5的镇痛评分L组显著低于N组(P值分别为0.0002、0.043)。结论全身麻醉鼓室成形术前行手术区域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可明显改善围术期由于创伤应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同时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利多卡因 鼓室成形术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镇痛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经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假说集中与多元醇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及氨基己糖途径有关。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作为统一机制的一个关键分子,与DR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密不可分,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成为DR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和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02/2018-01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9例(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6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检测房水和血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HbA1c、HOMA-IR与房水和血清IGF-1、IL-6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的FPG、HbA1c、HOMA-IR,以及房水和血清IGF-1、IL-6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房水及血清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房水及血清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HbA1c、HOMA-IR与房水及血清的IGF-1、IL-6含量具有相关性,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 标签: 糖尿病性白内障 胰岛素抵抗 房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白细胞介素-6